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后发大国怎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3)

  万广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繁多的,不同国家的初始条件和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增长的路径就会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经济体,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增长瓶颈也不尽相同。因此,比较现实的思路是不断寻找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因素,并借鉴国际经验教训对症下药,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解决好四个关键问题: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此外,我注意到亚洲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高收入阶段的经济体,无一例外都在东亚。我认为,这是因为历史、文化等因素与长期经济增长正相关,那么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会是大概率事件。当然,前提是要尽早解决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扩大和技术进步等问题,同时要保持宏观政策与社会的稳定。

龚六堂

  主持人:根据各位的看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限制因素有很多,但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到中国,应该怎样不断释放社会的创造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欧阳峣: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沃顿商学院教授加莱特(Geoffrey Garrett)的研究发现,当富裕国家因为技术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富裕,贫穷国家在制造业领域快速增长的时候,那些处于中间水平的国家则踯躅不前。这实际上揭示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就是较高发展阶段的国家因其科技创新能力强、水平高而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有比较优势,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因其劳动力成本低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有比较优势,而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前两种比较优势均不突出,所以发展速度往往会受到制约。

日本、韩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过程中,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而较快地走到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并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以此进入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端,通过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将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移到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也不可能推动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也就不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可以用过去的模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不能用同样的模式成为高收入国家。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虽然在科技人员、高引论文、研发投入、获得专利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原始创新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不理想。最近,中央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并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强化原始创新和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的战略任务,通过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中国经济必将形成新的优势。

  龚六堂:的确,日本和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经验就是积极鼓励创新,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从保护战略产业到鼓励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换。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教训,则是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没有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从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无法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目前中国的创新指标远未达到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55%,而创新型国家在70%以上;技术成果转让率不足10%,而发达国家在40%~50%左右。有研究表明,如果GDP增速保持在9%左右,要求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3.6%~4.9%之间,如果我国未来GDP增速保持在6.5%左右,就要求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达到2.1%的水平,而目前仅为1%左右。

怎样提高创新水平?一是加大教育投入,二是增加研发投资,三是推动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培育创新的制度环境。

  帕金斯:目前,中国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为了继续获得国际竞争力,产业必须要创新,向更具技术性的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这种转变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微小调整,而应该是整个产业技术体系的创新。

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大部分来自研发。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发展过程中,GDP增长率将会放缓。中国也许在下一个十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会有比高收入国家高一些的增长率,但前提是继续实施鼓励和支持技术研发的政策。

  万广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增长减速,同由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进步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出路,这就要求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保持经济竞争力。首先,应考虑衔接好基础研发和应用研究的问题,将两者有机结合,特别是通过协同创新推动实际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其次,要把握好专利的保护窗口尺度,专利保护不力将影响创新,保护过度又将影响应用,我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奖励缩短甚至取消一些专利的保护期。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后发大国   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