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当代文艺应着力弘扬战略文化(2)

文艺弘扬战略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可行性

反映战略文化历来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公众的青睐。弘扬战略文化,文艺依然大有可为。这是由战略的属性和文艺的特点决定的。

战略实践本身的“艺术性”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战略文化来自于战略实践的长期积淀,而战略实践本身就是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考虑战略问题最根本的原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实际情况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注定制定和实施战略没有固定的方法供选择,没有固定的经验供照搬,没有固定的标准供衡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它的灵魂。用孙子的话说,这叫“战胜不复”⑨,就是成功的战略不会重复。战略实践的这种艺术性,往往本身就表现出很强的“戏剧性”,会伴随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往往不需加工就十分动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风云激荡,可谓威武雄壮、活剧连台,为战略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优质素材。比如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韩信为刘邦谋划一统天下的“汉中对策”,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四渡赤水”、“挺进中原”等,都是极具艺术性的战略经典,产生很多优秀文艺作品。当今时代也是如此,就拿商界来说,柳传志“贸—工—技”创业路线的选择、马云带领“十八罗汉”的强力攻关、任正非以研发为突破口的背水一战等,背后都有一连串感人的故事。总之,文艺创作取材于战略实践十分便利,通过文艺形式弘扬战略文化前景无限。

文艺对人们战略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独特功效。制定和实施战略需要行为主体有很高的战略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实战训练”。这种训练既可以是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也可以是对他人实践过程的观摩、剖析和感悟,经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最终把战略思想根植于自己的头脑,内化为自身的修为,转化为驾驭全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战略大家成长的必由之路。这种战略素养提升的路径,恰恰与文艺作品形象感人、触动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相契合。比如,毛泽东到陕北之前没有专门读过《孙子兵法》等战略著作,但在之前的革命战争中已经表现出卓越的战略才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传统战略文化典藉的熏陶,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他曾用《水浒传》中“林教头通过主动退让打败洪教头”的例子来说明“战略退却”的作用⑩,很多都是信手拈来。在现代传播条件下,文艺形式多样、大众性强、到达率高,更便于战略文化的普及和人们战略素养的提升。

弘扬战略文化便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追求和审美风范,以及当前创新创业、应对竞争的现实需求,决定了弘扬战略文化的文艺作品更能打动受众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在获得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促进本类作品市场良性发展。事实也证明,弘扬战略文化的优秀作品,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比如,2002年12月上映的电影《英雄》,讲述了四位侠客图谋刺杀秦王赢政的故事。它用艺术化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当时什么叫大势——结束分裂、四海一统,什么叫大局——天下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结局是主人公为了“天下”而放弃杀死秦王,而自己则慷慨赴死,让人为之动容,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对“大势”“大局”“大义”“大勇”等战略内涵的理解。这部作品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是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在北美外语片市场上,则以近6000万美金的票房超越众多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影片,高居票房排行榜第三位⑪。这样的成绩除了演员阵容、表现手法的因素外,与作品深刻的战略内涵是分不开的。近年推出的有关电视剧如《大秦帝国·裂变》《毛泽东》等,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总之,文艺对弘扬战略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深入把握二者的特点,将其有机结合,就会从更高的层面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收到从战略上引导思想、陶冶性情、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引领审美等功效。

文艺弘扬战略文化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文艺弘扬战略文化,关键要有深刻反映战略思维、战略修养的作品。这要求文艺创作和评论勇立时代潮头、强化责任担当,以宽阔的视野、发展的眼光,把握战略文艺创作规律,用优秀的作品满足时代的需求。

心系大时代,确立高格调。考虑战略问题的最高境界是“顺天应人”,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这是弘扬战略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作品具有时代感和历史穿透力的基础。当今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实践已把一个封闭落后的贫困中国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批当初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公司已成长为全国知名企业甚至跨国公司,不少人生起点很低的人士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需要从战略层面去思考总结、进行艺术化表达,以便引领更多的人找到科学的创业发展之路。在国家深化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科技“迭代创新”等新形势下,不少人会遇到如何寻找方向、把握机会、开阔思路,如何理性地对待成败等现实问题,文艺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文艺创作者应自觉站在时代前沿,多从社会转型、历史变革的高度观察人们的实践活动,多以战略的视角思考人们的得失成败,并将揭示战略的规律性与艺术表现的生动性结合起来,向人们传递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远见卓识,传递大智慧和正能量。这是成就卓越的必由之路,也是诸多传世之作的“遗传密码”。对于评论来说,应多进行战略思想与智慧的解读,引领人们提升鉴赏品位和层次,防止过多地看重权谋阴谋,忽视大略和修养。

着眼战略实践的规律性,把握创作、评论的整体性。从行为主体战略素养上说,思想境界、思维能力、性情修养三位一体,共同决定事业成败乃至人生结局;从战略实践上看,诸多相关因素和环节彼此关联,任何谋划的周全与疏漏都会反映到结果上。也就是说,文艺作品要想从战略的高度深入反映一个人、一件事的成败得失,需要深入理解战略的全局性和原理原则,有很强的整体把握能力。司马迁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一部《史记》尽管总体上看惜墨如金,但对一些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人物、事件的细节却从来不吝笔墨。比如《李斯列传》,对李斯早年闲适的生活、“两只老鼠”的启发、入仕辅政的经历、参与“沙丘政变”的心理纠结、被处死之前的感慨等情节都不厌其详,让人们认识到是他追求个人富贵的思想境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以致在始皇帝驾崩后放弃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挫败阴谋的良机,最终酿成人生悲剧。如果只是像某些影视作品只表现“沙丘政变”与日后被害,让人觉得他是一时糊涂,并为其悲剧结局感到可惜。相比之下,显然前者更具思想震撼力。再比如,韩信是西汉开国“三杰”之一,是一位战必胜、攻必取、独当一面的杰出军事统帅和战略家,但有的电视剧却将他塑造得毫无厚重感可言,这就是创作缺乏完整性的表现。当然,这也给评论者留下更多解读、评析的空间。同时,文艺评论还应发挥好解读功能,对作品反映的战略思想进行哲学化延展,引导观众由“看热闹”变成“看门道”,联系自身需要举一反三,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

把握价值取向,引领战略审美。战略实践强调在审时度势、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通盘筹划、科学决策、有效管控,反映的是统揽全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大胸怀、大智慧、大手笔,表现为“阳谋”而不是“阴谋”、“理性”而不是“感性”、“大气度”而不是“小格调”。这是战略实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战略审美也有它独特的标准。它美在自强自立、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将帅之风。从局部看是对的,从战略上看可能是错的;用世俗眼光看是重情的,用战略标准看可能是无情的;用武侠审美看是仗义的,用战略眼光看可能是鲁莽的。但在现实中,不少作品把小聪明当大智慧,把鲁莽当勇敢,把“耍酷”当气度。比如,某些影视剧片面地、不加批判地表现“指挥员”因某一至亲、至友牺牲,就不顾实际、不顾大局,冲冠一怒、铤而走险,结果付出重大的无谓牺牲,而有些评论还将其说成是“有情有义”。这实际上是把“私情”当成“大义”,把意气用事当成将帅之风,是不符合战略审美标准的,不利于人们战略素养的提升。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评论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总而言之,当代文艺弘扬战略文化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需要创作者、评论者、相关管理者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战略知识储备、战略素养的提升上,更需要先行一步。

注释

①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②《孙子兵法·谋攻篇》,参见《武经七书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③[日]稻盛和夫:《创造高收益》,喻海翔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0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5页。

⑥《孙子兵法·九地篇》,参见《武经七书注译》第52页。

⑦元轶:《柳传志谈管理》,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⑧司马光:《资治通鉴》上,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675页。

⑨《孙子兵法·虚实篇》,参见《武经七书注译》,第29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3页。

11参见尹鸿:《张艺谋:三十年归去来兮》,《人民日报》,2014年06月05日。

【作者简介】

袁正领,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综合处处长、原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理论与实际应用、文化发展理论与政策,主要著作有《给力科学决策——实用战略思维》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昭]
标签: 文艺   战略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