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当代文艺应着力弘扬战略文化

当今时代,国家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成为潮流,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各级党政机构、企业还是个人,都迫切需要一种助力进取、指导创业、引领发展的思想文化,这种文化就是战略文化。

什么是战略文化

“战略”一词来源于战争,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但其基本思想早已超越特定的行业和领域,进入哲学层面。比如,有一个发生在古希腊城邦的故事:当时雅典的将军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有位身经百战的军官竞选失败,而获胜的竟是一位毫无作战经验的成功商人,军官很生气,就向颇有名望的苏格拉底申诉,苏格拉底沉思片刻后的回答却是:“一个在私人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人也许最具有能赢得战争的领导素质。”①这位先哲的话正是说明,尽管经商和统兵打仗是不同的职业,但所需要的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性情修养是相通的,不管形成于哪个领域,都可应用于其他领域。这些相通的东西,反映在行为主体身上就是战略素养。良好的战略素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离不开战略文化的滋养。战略文化则是在人们在长期战略实践中形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积淀,人们常说的某人懂不懂“战略”,实际上就是说他有没有受过战略文化的熏陶。对于战略文化的内涵,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战略文化是弘扬“高效进取”的竞争文化。从实践上看,战略是一种在竞争的环境中,为实现理想和目标,着眼全局,统筹运用力量和手段,谋求成效最大化的行动指导艺术。也就是说,战略是竞争的产物,反过来指导竞争。本文所说的竞争是广义的,包括人们所面临的一切竞争形态,存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是社会生活的常态。一般来说,越是目标远大、积极进取,面临的竞争压力就会越大。有竞争,就要追求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以便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比如在战争中,这种追求的极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②;在商业领域,企业经营追求的根本目标是“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③。通俗地说,就是追求尽可能地少碰壁、少走弯路,缩短成功时间,降低奋斗成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任何战略追求的根本目标。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历史。战略在军事领域成熟得最早,战略文化遗产最为丰富。早在商灭夏、周灭商的战争中,就有通过运用战略把损失降到最低的自觉追求。春秋时期商业领域也出现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④的记载,包含的正是“着眼未来、不争而争”的竞争战略思想。《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则是一个较早的文艺版“战略模型”,描绘了庖丁从“目无全牛”到“游刃有余”,以致解牛十九年“刀刃若新发”的高超技艺,其实就是一个判断形势、把握规律、规划路径、抓住要点的战略筹划和实施过程。古往今来,承载这种竞争文化的经史典籍、文艺作品浩如烟海,已成为中华文化最闪光、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战略文化是造就“雄才大略”的智慧文化。战略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审时度势、把握规律、全面筹划、制定对策、指挥控制、评估反馈的过程,是一个出“大思路”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其中的根本,就是着眼“全局”。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⑤如果把“战争”二字去掉,放在任何领域都同样适用。按照他的解释,全局既包括各个方面的关系,也包括各个阶段的关系;同时,全局又是相对的,每个层级都有要面对的全局,本级之上的“全局”,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局”。不管身处哪个层级,都需要观照“大局”、把握全局。所处的层次越高,情况越复杂,把握大局、全局的难度就越高。总之,全局性是战略的根本特性,是全部战略指导艺术的“容器”,巩固根基、蓄势待机、避实就虚、选择盟友等重大战略原理的应用,都要在掌控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统揽全局,就无法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当然也就不会有高明的战略。统揽全局则需要有宽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精妙的运筹,需要“大智慧”。战略文化就是涵养大智慧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大智慧的民族,产生过无数靠正确的战略白手起家、以弱胜强的成功案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比如,堪称战略谋划经典、广为传诵的诸葛亮《隆中对》,有“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之说,表现的就是着眼全局、审时度势的大智慧。反映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电影《大决战》,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淮海战役中“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平津战役布局阶段“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等统揽全局的神来之笔。历史上的战略大家姜尚、张良、刘基等,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艺术形象,一直倍受推崇。总之,我国反映大智慧的战略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尚智”的审美取向。

战略文化是涵养“大将风度”的修养文化。战略是驾驭全局的,它对行为主体有着特定的要求。其一,需要有超越自身利益的价值追求,就是要心系服务对象、集体、公众、国家,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具备这种境界,就不会有全局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不会产生凝心聚众的强大感召力,也不会使自己长期保持旺盛的激情。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成就个人事业的前提条件。《老子》所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些卓有成就的企业家强调企业经营要有“大义名份”,就是这个道理。其二,需要有良好的性情修养。这是由战略实践中形势的多变性和“全局”的复杂性决定的,是战略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孙子认为:“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⑥,就是说战略的行为主体要时时处处都能够沉稳持重、坚定勇毅,以保证冷静理性的观察思考。心浮气躁、狂妄自大、感情用事等不良性情是战略决策的天敌。这两个方面的修养与统揽全局的思维方式一样,是成就事业必备的战略素养。

中华民族是个注重战略修养的民族,历代士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留下无数的宝贵精神遗产,体现这种战略修养的文艺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京剧《将相和》生动地表现了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上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荣辱,和衷共济、共扶社稷的大局观和人格魅力,影响力经久不衰。在性情的修炼方面,文艺作品更是塑造了很多沉稳持重、处变不惊、坚毅果决的“将帅”形象,极具艺术感染力。“昆阳之战”中的刘秀、“肥水之战”中的谢安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受其熏陶,“大将风度”也早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取向和自觉追求。

总之,战略文化是弘扬“高效进取”的竞争文化、造就“雄才大略”的智慧文化、涵养“大将风度”的修养文化,这是战略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它的基本功效,同时构成了战略审美的基本标准。

为什么当代文艺要着力弘扬战略文化

文艺最能感风气之先。汉赋、唐诗、宋词等,都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气象。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激发着人们对美好未来新的憧憬。国家在追求“两年一百年”战略目标,企业在追求做强做大、基业长青,个人在追求实现自我、贡献社会。与这种大时代大气象相对应,国民应有放眼全球、纵横古今的大气度,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具备大视野、大智慧、大情怀。这是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风貌。这就需要当代文艺有所作为,多推出弘扬战略文化的大手笔、大作品,来培植、陶冶人们的性情和修养,引领审美取向,不负时代重托。

当今又是一个竞争无所不在的时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竞争普遍存在、日趋激烈、越发残酷,考验着每个竞争参与者独立判断决策、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因此,“战略”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就拿商业领域来说,改革开放初期的“蓝海”“处女地”已越来越少,只有以卓越的战略头脑、良好的战略素养科学决策、有效驾驭局势,才能实现高效发展、赢得竞争。著名企业家柳传志曾呼吁:“中国的企业要向巨头们学习战略管理,没有战略,明天就吃不到饭;战略不合理,也许明天就饿死。”⑦可以说,提升战略素养,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广大公众的现实需求,成为时代的亟需。更进一步说,弘扬战略文化,已成为从整体上提升全民族思维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亟需。

但目前,这种普及还远远不足。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无论是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还是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对提升战略素养、普及战略文化的需求都是很“窄众”的。那时一说战略,就是军国大事,即便当前还有很多人认为战略只是国家、大公司高层的事,中层以下只是执行,小企业不需要战略。“战略学”这个学科也只有在国家安全、军事领域高级教学和科研机构才有,并且局限于军事领域;普通高校只有工商管理等少数专业才有战略管理课程,并且多数是照搬西方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和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在这种对战略认知不足、教育普及度不高的情况下,面对生存与发展的激烈竞争,就出现了一些人把损人利己当哲学,把权术、阴谋当法宝,成为“厚黑学”“阴谋论”等低级庸俗思想文化的信奉者和实践者;还有一些人因把握大势大局能力不足而陷入迷茫、导致失败。有资料显示,近年能生存5年以上的企业只占到总数的7%左右。这迫切需要战略文化的深厚滋养,也使通过文艺作品普及战略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更为凸显。

一个时期以来,相关文艺领域推出过一些反映战略文化的作品,如电影《英雄》《大决战》,电视剧《汉武大帝》《长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纪录片《孙子兵法》《大国崛起》,新编京剧《康熙大帝》等,都是富含战略思想的优秀作品。但总体上看,这类作品数量还严重偏少,特别是反映当今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市场竞争、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战略题材作品更是严重不足,并且存在一些不利于弘扬战略文化的倾向。其一是“小情调”多于“大情怀”。不少作品局限在“小时代”,沉迷于小生活、小情调,陶醉于一己悲欢。比如电影《中国合伙人》,它取材于一个有着丰富战略文化内涵的创业故事,但影片总体上看仍不过是一部青春剧,对时代背景、创业思路、创业者素养都缺少相应的表达,格调和思想冲击力都不够到位。其二是宣扬“阴谋”多于“大略”。一些文艺作品片面迎合一些人在竞争压力下急于求成的心理,热衷于表现宫廷斗争、阴谋诡计,渲染手段的阴损、人格的阴暗;有的甚至片面取材、歪曲历史。比如,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他多次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⑧的情怀和每临大敌决战决胜的才略,应该说这与后来的励精图治是一脉相承的。但不少人却热衷于宣扬“玄武门之变”这种封建社会最阴暗的一面,相关的电视剧不只一部,还有专门的纪录片,有的专家甚至将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解释为“玄武门之变”的精神救赎,让人哭笑不得。这只能滋长一些人的阴暗心理,鼓励不正当竞争,与战略文化的本质内涵、时代的战略需求格格不入。

总之,弘扬战略文化是时代赋予文艺的重任,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战略观念,努力用高质量的创作和评论营造良好的战略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昭]
标签: 文艺   战略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