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聚焦改革下的教育新生态(3)

“好的教育关乎心灵,好的学校把学生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好的教师把学生当作独立有个性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对待。然而,一直以来,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各方面有过于功利的教育价值观,把竞争过早引入学校,以片面的、有限的知识学习代替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这样,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听话而会考试’的学生,好学校就是升入好学校比例高的学校。”王烽指出,此次中考改革一方面通过名额分配和专项计划淡化初中学校之间的升学率竞争;另一方面允许学生选择部分考试科目,试图鼓励学生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有所长”,为初中学校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探索空间。但他提醒,改革力度比较大,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需要及时跟踪解决。

多元评价——重构好学生

“家长与其焦虑上哪个学校,不如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关心孩子的自主判断能力。”

“是社会需求在倒逼教育供给。搁几十年前,我们就需要数理化人才,现在对地理感兴趣也可以,对生物专长也需要,不读大学做电商也行。这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多元的产物。”刘成章认为,“今后优秀学生的标准意味着基础宽厚,专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刘成章说:“以前学生地理好,学校不一定针对这部分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服务。取消副科帽子后,学校就会配备更优秀的地理师资团队,学生的专长发展就有了肥沃宽松的土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应提供宽松肥沃的土壤,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让人才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这也是教育做系统改革的意义。”

“家长与其焦虑上哪个学校,不如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关心孩子的自主判断能力,这是他到中学适应分科、走班、选课的前提。所以这方面的准备越充足,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家长要更关注孩子本身,注重老师家长对孩子内在、言行的关注程度。把孩子的兴趣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目标,把目标变成事业。”张斌平提醒家长,这个改革需要先改变家庭,然后是改变社会,最后是改变学校。如果说只有一方动,只有学校动,没有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参与是不行的。

无论是中考选考计分还是高考“3+3”,新方案都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但仍需避免再陷入唯升学论的怪圈。王烽认为,“学生尽早确定选考科目,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升学有用的地方,但有可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对未来发展有长远打算,切忌图一时方便影响将来发展。老师和学校需要对孩子进行选课指导和学科兴趣培养。”

当然,多样化发展并不意味着鼓励“偏科”。秦春华说:“义务教育阶段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好公民,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但不能因此降低学生的理科素质,这个度非常难把握。由于当前本科教育质量下降,大学对学生数理基础方面的要求反而是加强的。”

让孩子有好的发展,除了为升学纠结,家长还能做些什么呢?刘成章表示,从家长的角度,管好孩子更重要。“不要觉得送进名校就没自己的事儿了,孩子的习惯培养得怎么样,家长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提供指导帮助比一味追求名校更有意义。无论分数还是考试,人生有很多没法控制的东西,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养成是实实在在的。”

(本报记者 刘博超 晋浩天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李明然)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