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场考试前,北京广渠门中学一位学生和老师自拍留念。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全国19省份发布中高考改革方案 聚焦改革下的教育新生态
编者按
家长纠结:上优质初中参加校际竞争,还是上一般校获得校内名额?校长关心:在显性的分数之外,当隐性因素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学校该如何发掘并提供恰当合适的支持系统?学生疑问:在“兴趣”和“全面发展”之间如何平衡,科目如何选择?
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面对家长、学校、学生的不同关注点,专家分析认为,这个改革需要先改变家庭,然后是改变社会,最后是改变学校。
关注专业与兴趣,从看分到看人,重视特长更看重素质……接连几个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地方版”相继出台,包括上海、浙江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内,目前,全国19个省份已先后发布本地区招考改革实施方案。
以此为先导,日前公布的2018年北京中考改革方案又激起涟漪阵阵——“3+3”选考,选考科目分数高低分别按100%、80%、60%折算,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校比例达50%,同分不同质……结合之前发布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主管部门推进教育改革的全流程脉络清稀可见。
改革路径已然确定,但震荡刚刚开始。一系列的举措颠覆了哪些教育领域的固有观念和做法?又给身处其中的校长、老师、家长与学生带来哪些影响,当如何应对?
从内容到目标,回归基础教育基础性
“单纯的分数已经完全不能说明学生培养的质量。绝大多数学生不用再为顶尖校的少数学生‘陪绑’。”
细数北京本轮改革举措不难发现,以文理不分科、“3+3”选考、本二本三合并等为要点,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与其他省份相近;而北京中考改革的步伐和变化则相对较大,史地生政首入选考范围,选考科目按分数高低折算计分、50%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校。
“本次改革的前提是北京的优质高中资源已较为丰富,绝大多数学生不必通过激烈竞争就能进入优质高中,故而不用再为顶尖校的少数学生‘陪绑’。”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解释,北京中考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原来的中考不能覆盖全部所学科目,导致偏科;二是中考重知识考查,对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够重视;三是强调选拔功能,考试题目难度过大导致学生花费过多精力钻研难题,忽视了知识面的拓展,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则认为:“北京中考方案比高考方案更加符合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更加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均衡的特点。”
在新方案的框架中,不光是史地政等传统“副科”得以正名,语数外理化生的考查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加强传统文化和课外阅读的考查,数学增加新定义和开放性题目,物化增加生活案例,考试要点引导着教学方向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