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三步走”总战略中“温饱”分战略特征分析

【摘要】1978年以来,我国按“三步走”总战略的部署先后实现了温饱、总体小康等战略目标。在当前,系统回顾和分析“温饱”分战略的形成、实施、完成和特征,对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环境中如期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三步走”总战略 “温饱”分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温饱”分战略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现代化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并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观的指导下,先后形成了“一五”战略、“大跃进”战略、备战战略和“洋跃进”战略等四个具体战略。①然而由于这一传统发展观的内在深层问题,致使实现现代化的努力都无法如愿。197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再次调整,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持续探索。1979年12月,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简言之就是“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状态”。这就第一次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变更为达到“小康状态”。在此基础上,1980年1月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可靠,就真正有希望”②。这种两个十年及其各自任务的表述,可看作是前两步分战略形成的萌芽。

根据这一构想,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制定了“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此,“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就标志着包括第一步分战略在内的“三步走”总战略中的前两步分战略已初步形成。

此后,我们一方面在实践中检验“分两步、翻两番、达小康”的现实性,另一方面开始构思第三步分战略,同时根据实践的发展,对温饱分战略进行了探索和补充。随着第三步分战略日渐明朗和“三步走”总战略趋向成熟,我们对第一步分战略的核心和实质进行了归纳提炼。客观的现实性和逻辑的连贯性,最终使“温饱”一词成为第一步分战略的简明概括和不二选择。1987年8月邓小平在对这一分战略做了新的总结和概括后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这是他首次明确第一步分战略要达到温饱水平。同年10月中共十三大对此进行了确认,并进一步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温饱”分战略的实施和完成

由于从1953年起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所以我们长期实行了以牺牲当前消费为手段的高积累政策,加之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干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徘徊停滞状态。针对这一问题,1979年李先念代表中央指出,今后“必须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保证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并将这一要求作为调整国民经济的十二条原则之一。这就事实上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原则。应该指出,这一新原则的确立,不仅标志着“文革”结束后不久掀起的“洋跃进”战略正式终结,而且意味着长期以来我们所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原则的搁浅。

为此,我们在1979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中贯彻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一方面对能源、交通等“瓶颈”产业进行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1年11~12月,国务院总理在提出今后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时强调指出,“今后,国家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处理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时,首先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这是今后必须坚持的原则”。此后的中共十二大和“六五”计划在继续强调这一原则的同时,都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继续有效坚持了这一方向。如在农村取消了已实施三十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农民可以自主经营自己的生产成果;在城市进行了大调资,范围涉及党、政、军、工、商。

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使“温饱”分战略提前完成。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十亿人口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前进。还有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也有了改善”。基于此,大会明确指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次月,邓小平更加具体地指出:“我们第一步要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这就不仅正式明确了“三步走”的总战略,也对其第一步即“温饱”分战略的名称进行了追认。

“温饱”分战略的特征

第一,虽然解决温饱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但其本身并不属于现代化的范畴,这也是当我们在构思新时期现代化的具体层次和目标时,往往越过这一问题而直接从小康算起的主要原因。与温饱相关的问题属于人类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范畴,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正因如此,当我们在构思新时期现代化的具体层次和目标时,往往越过这一问题而直接从“小康”这一现代化的最低层次和最低目标算起。如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谈及对我国现代化的构想时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1982年8月他更明确地指出,现阶段“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显然,这里的小康之家、小康水平,是作为现代化诸多层次和目标中的最低层次和最低目标而提出的。不难看出,邓小平在构思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时,虽然是从我国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现实出发,但其重点则始终围绕着我国现代化的具体层次、目标及其相关标准等问题来进行的,因而在现实中往往越过温饱而直接从小康这一现代化的最低层次和最低目标算起。

第二,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和任务,使“温饱”分战略具有一定的服务性和从属性,这也是其较之后两步分战略在这一时期被较少提及和关注的重要原因。“温饱”分战略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使其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即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高涨之前,除了要通过“新八字方针”来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环境外,还要积极为逐步探索出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营造全面实施的条件。如当邓小平于1980年1月向全党表达小康目标构想的同时,也首次提出准备分上下两个十年来完成这一任务,并指出,“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可靠,就真正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国民经济再次调整,还是前十年的打基础、做准备,这种为经济建设全面高涨和实现现代化目标而进行“预热”与“助跑”的特殊使命和任务,都使第一步分战略具有显著的服务性和从属性,同时这也是为什么相对于后两步分战略而言,“温饱”分战略在这一时期是一个被较少提及和关注的问题。也正因如此,邓小平在构思和设计“三步走”总战略时甚至曾一度略过这一阶段,而将实现小康当作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如1985年3月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第一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战略   三步走   温饱   特征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