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曹鹏飞:2015普世价值观争论的六大趋势(4)

核心提示: 普世价值观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原则,而是和每个国家的实际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成果以及发展代价等问题纠缠在一起的。世界各国可以有共同的价值理想,但不能把价值理想当做价值现实,用普世价值观剥夺发展权利,忽视价值的各种特殊现实形态。一味强调普世价值观的一般性,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霸权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

国内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群体关于改革的制度、政策、观念等方面分歧又会再次凸显,价值理想与价值实践之间的误解又会进一步增多,普世价值又日渐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话题。就目前社会情绪和讨论来看,人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争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第一,认为存在绝对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的存在与否,严格来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和实践问题。普世价值这一概念的出现,只是为了修复历史上基督教内部分裂而被实践性应用,所谓价值的普适性也只能是被看做从宗教领袖到政治领袖的一种技术策略,而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真理存在。以国际政治斗争裹挟和绑架价值观讨论,把价值问题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过分政治化解读,甚至把西方价值观以普世面目出现,忽视各国价值观的实际形态与具体场景,或者单纯以价值观的政治功能取代其他功能,无视价值观的具体安身立命作用与社会生活意义, 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认为西方价值观优于东方,欧美优于中国。如果认为在价值观领域西方优于东方,欧美优于中国,那就意味着肯定了西方对东方的霸权主义是合理的,也就等于承认了东方的贫穷落后挨打是理所当然的。显然历史的发展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任何国家都有独立自主发展的权利,任何国家的独立和存在都应得到尊重与理解,用文明的优劣论或是文化的高下论否定他国的主权和权益,都是霸权主义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以来,到“十三五”规划结束将实现全面脱贫,把13亿多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阶段,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成就,我们理应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第三,缺乏本土文化自信。价值观问题,说到底与科学有着严格的区别,价值观的核心是指向人的内心,是人作为主体的感受、获得和评判,而科学的核心是指向对象世界,是人对物的主观能动改造与变革。缺乏对东方文化的尊重和自信,其本质就是用科学评价替代价值评价,用科学主义取代人文主义,用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这种对人的工具性理解,不仅与人本主义背道而驰,而且严格来讲就是对人权最基础部分的践踏与破坏,普世价值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符号在这里恰好就是被排挤的对象,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内在逻辑造成的。相反,东方文化传统一直都强调天道与人道、政统与道统的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完全可以修复当今社会价值与科学的分裂,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原理室副主任)

【注:本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2015年重大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德顺:《普世价值与中国故事》,《领导文萃》,2014年第14期。

②钟尚:《对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观的思考》,《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8期。

责编/张夏梦   美编/李祥峰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