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聚焦自贸区两周年:政府还要革自己的命(3)

拓展服务业的开放空间

肩负着探索中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重任的自贸区,服务业开放是其一大重要抓手。两年来,上海自贸区围绕金融、文化、航运、商贸、专业、社会六大服务领域,推出了37项开放举措,有1037个项目落地。

不过,在行业专家看来,无论质或量上,无论对内和对外,服务业开放都还有开拓和发展的空间。

“中国GDP构成中,服务业的份额还不到一半。我们的服务业还是相对比较封闭的,一方面是对内的封闭,表现在国有资本的垄断和对于民营资本的准入,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外资的准入限制比较多。”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鲍晓华如是表示。

其中,金融服务业就亟须进一步打通。“金融服务业涉及资金的流进流出,有其行业特殊性,但它最终还是属于服务业。我们的金融一直很封闭,亟须把通道打开,加快开放,我觉得这将是未来自贸区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任新建对记者如是表示。

此外,服务业开放还将涉及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在专家们看来,服务业的开放不仅仅是大家目前看到的外资开放政策,而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服务业开放还涉及非常复杂的行业监管体系,这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孙元欣说。

除此之外,自贸区的税收制度改革也给企业和社会各界留下了期许。

“贸易自由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减免关税、取消配额。”徐明棋指出了上海自贸区扩区后的一大尴尬:“新划入的区域并不是特殊监管区,原来在特殊监管区享受的保税待遇,在自贸区非特殊监管区却不能实施。理论上面说,自贸区贸易自由化程度要高于保税区,但是现在保税的待遇都没有。”

记者获悉,上海自贸区有关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的研究方案早已初步拟定,并提供相关政府部门审核和决策。截至目前,这些政策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自贸区改革气可鼓不可泄。一位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官员这样对记者描述,“扩区后的自贸区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但自贸区的事情还需要一件件、踏踏实实地做”。(记者 宋薇萍)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