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聚焦自贸区两周年:政府还要革自己的命

原标题:自贸区的期待:仍需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

站在两周年的门槛看上海自贸区乃至全国自贸区的未来,仍然绕不开这些关键词:改革,开放,创新,以开放倒逼改革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自贸区,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棋局来说,颇有支点的意味。

自贸区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抓手,自贸区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抓手,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崛起的引擎……诸多重任摆在自贸区面前,都要自贸区先行先试。毫无疑问,中央对自贸区的目标和要求在提高。

在这些高目标、高要求下,已经试验两年的自贸区接下来如何“开天辟地”?专家官员又有什么样的期许?

站在两周年的门槛看上海自贸区乃至全国自贸区的未来,仍然绕不开这些关键词:改革,开放,创新,以开放倒逼改革。

政府还要革自己的命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第二年的上海地方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自贸区是什么样的改革呢?说到底是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什么呢?是革政府的命。什么叫革政府的命?是对提高政府的效率,包括对政府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不是市场起决定配置资源作用的这些环节——进行改革。”

两年过去,上海自贸区的这场“政府自我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如探索了负面清单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制定发布三张“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法有规定必须为的“责任清单”。

截至目前,上海市级部门下放151项行政审批事项,1.0版本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分别囊括事项6460项和1422项。

但在专家看来,围绕政府“割肉”、“瘦身”,上海自贸区和全国其他几大自贸区都还有巨大空间。他们普遍认为,与国际上其他自贸区相比,中国的自贸区政府普遍还是管得太多,而“革政府的命”,还要借助企业这把刀。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灵魂是什么?个性是什么?是企业。”近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自贸区两周年专题论坛上,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自贸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利平直陈,目前在各大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在强大的行政逻辑面前,很多创新更多流于做事的方法、做事的程序等表面问题上,没有办法深入到制度结构性的创新中,制度创新存在碎片化现象。

王利平参与了自贸区相关条例的制定,见地具有针对性:我们在做制度设计、制度创新的时候发现,作为主体的企业没有有效地参与。中国企业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时代,实际上由追逐利益的时代走向参与制定规则的时代,“企图希望通过政府自己搞创新、自己改革自己,似乎不太现实,似乎有点难度。”

在法律上面,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自由度受权不够。上海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称,上海自贸区运行两年,将两年中的国家文件进行对比可发现,中央对自贸区的目标、要求在提高,但配套政策并没有到位。目前的情况是,自贸区在推进进一步改革开放上面遇到了一定的制度瓶颈。我们呼吁更多豁免,呼吁更多的制度创新的自由度,否则的话,会捆住自贸区手脚。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