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第二战即将打响
自贸区改革之一,就是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政府有多“瘦”,市场就会有多大空间。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市场的空间在哪里?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认为,一方面,国务院自贸区“总体方案”和“深化改革方案”已确定的改革内容所涉及的相关政策,有些还没有落地,希望能早点出台;另一方面,除了落实以前的政策,上海自贸区还需要补充新“衣裳”。
“上海自贸区原先的政策衣裳大多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定制,对非海关特殊监管区用处不大,扩区后需补充政策新衣裳。” 孙元欣说,围绕上述两方面,接下来上海自贸区将打响制度创新的第二次战役。
其中,金融是最难啃又必须啃的一块骨头。在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下,自贸区的金融开放创新注定是一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联动的组合攻坚战。
梳理上海自贸区已发布的金改政策,记者发现,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资本项目可兑换却进展缓慢。
对于这点,身处一线的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财政和金融服务处曹艳文深有感触。她说,“实践下来,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一个特点是实体经济受益多,资本投资项目少。”
前期推出的金改“51条”中,所有涉及经常项下、直接投资项下的政策已全部落地,比如跨境借款、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账下的境外融资等政策。
“但大家关注度非常高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区内企业可以投资于境内外的资本市场等这些涉及资本项目开放的领域,现在还没有突破。”曹艳文说,而这正是很多境内外的资产管理公司提前布局自贸区的真正目的,它们就等着政策开放可以大展手脚。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对上证报记者说,金融创新的背后都是实体经济需求的支持,即使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上海自贸区还有很多努力空间,比如跨境资本流通的瓶颈仍未破解,离岸金融、保险、航运等业务税收政策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等。
为此,他呼吁依托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在他看来,这具备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拓展空间,需要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放宽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准入资格,争取更多离岸金融机构入驻;在做大做强离岸银行业务和期货保税交割等基础上,逐步拓展离岸保险、离岸证券、离岸信托、离岸货币、离岸同业拆借等离岸金融业务。
“我们非常期待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联动方案早日规划、早日实施,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湧发出了行业心声。
值得期待的是,上海自贸区“金融51条”正在酝酿中。上证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该方案全名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方案》,目前已在国务院走报批程序。方案将对自贸区已落实的金融创新政策,扩大规模,简化措施,提高效率,增强功能,同时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的建设,并将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质的突破。
根据上海金融办主任郑杨的描述,该方案将按照统筹规划、服务实体、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的原则,在自贸区内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逐步提高资本项下各项目的可兑换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