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金立群:“符合市场预期”的亚投行候任行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是一个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中方倡导建立亚投行,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的客观需要,中国将通过承担更多的责任,来促进亚洲地区的合作和多赢之举。

——金立群

6月29日,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协定指出,亚投行将设行长1名,从域内成员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亚投行将按“公开、透明、择优”的程序遴选行长。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称,协定签署后,各方将磋商制定行长遴选规则,待各方达成一致后才会启动行长遴选工作,届时中方将推荐强有力的候选人参与首任行长竞争。

其实,所谓的“强有力的候选人”并不难猜,熟悉亚投行筹备工作的各路媒体早就心中有数。

7天后,财政部网站公布消息,中国政府正式提名金立群为亚投行候任行长中方候选人。套用财经媒体的一句俗话,这一决定“符合市场预期”。

新华社微信公号“我报道”的一篇文章说,一年多以来,为筹建亚投行,金立群常在世界各国来回奔波,此次获得候任行长提名,可谓众望所归。

对金立群的介绍,官方只简单罗列了他现在和曾经担任过的职务:目前金立群担任亚投行筹建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此前曾担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第一副行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要职,具有在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丰富的领导和管理经验。

实际上,在这份履历背后,与共和国同岁的金立群,留下了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个人的事业发展之路,也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重新融入世界经贸体系、加深双边及多边经贸互动过程中的张张剪影。

读书不倦 钟情莎翁

1949年8月,金立群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教师家庭,位于四丈湾南仓弄的一幢二层楼房据说就是金家老宅。1962年,金立群从常熟学前小学毕业,随后三年在江苏省常熟中学就读。

在后来写给母校的回忆文章《追忆省中求学岁月》中,金立群说,正是常熟中学的各科精英教员奠定了他在诸多学科的扎实基础。他在文章中写道:“的确,省中求学三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起点,人生犹如登山,大家都能看到山顶,但不一定都能找到很好的路径,且需一步一个脚印往上攀登,关键的一步踩中且踩得很踏实,就有继续向上的可能。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省中这三年奠定的基础,恐怕我以后的人生轨迹需要重新划定。”

进入江苏南菁高中后,金立群有空就会去图书馆读书,据说“主要是英文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金立群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中断求学生涯,奔赴农村,一呆就是10年。在这期间,他“种地、修水利、造桥、搞乡镇企业、教书”,同时坚持自学,莎士比亚的剧本是他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之一。当时,一个信念支撑着他:“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现在大家都不读书,那我就读书,将来国家必有需要之时。”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金立群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毕业的时候,经许国璋教授推荐,金立群进入财政部,被派往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工作。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金立群努力学习西方现代经济学,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中国人。1987年至1988年,金立群还曾作为汉佛莱学者(Humphrey Fellow)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了经济学研究生课程。

在世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宝贵经验,也让他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曾主持翻译美国作家罗恩·彻诺的畅销书《摩根全传》(再版名《摩根财团》)。这本书的中文译本长达800多页,通过剖析摩根银行的发展路径,讲述了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史。金立群说,“这本书的翻译,花费了两年时间,‘三译三校’。”他还与时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斯特恩合著《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介绍世行的发展观点与中国的发展经验。此外,金立群还著有《新国际经济体制与中国》,编著过《英汉法汉财务金融词典》。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