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减少不必要的“陪会”》一文指出,广东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的一则通报,直击基层痛点:汕头市人社局擅自将本应限定在地市层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层层“扩编”延伸至区县、镇街。省里开完市里开,市里开完区县开,同样的内容,镇街干部竟在三级会场间全程“陪会”。一位乡镇干部直言:“不怕开会,怕的是把开会当工作。”
会议是工作中传递信息、协调行动、推动落实的有效措施。然而,有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跑偏走样,将会议作为衡量工作“重视程度”和“落实力度”的主要环节,甚或唯一标尺。以会议落实会议,内容重复、层层加码,范围无度扩大,基层干部被牢牢“钉”在会议“旋转门”中,分身乏术,导致原本有效的工作举措成为沉重的负担和形式主义的温床。
如果基层干部奔波于不同层级、内容重复的会场,深入田间地头、服务群众的时间必然减少。“陪会”制造出“开会即落实”的虚假幻象,这种形式主义的“落实”无异于沙上建塔,将工作落实与群众需求割裂开来。一旦“陪会”成为常态,召开会议数量被默认为工作“硬指标”,基层治理的活力自然被无形扼杀。
究其根源,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认为“不开会就是不重视”,迷信会议仪式感。似乎唯有让基层干部端坐会场,留下“高度重视”的记录,才算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这种认知将“开会”与“落实”等同,是责任担当的异化与虚化。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方式僵化,缺乏系统思维与精准施策的能力,将“一竿子插到底”误解为机械的层层开会、层层陪会。此外,会议审批把关不严、会议规模与数量缺乏刚性约束,导致“陪会”随意延伸,甚或成为避责的“安全区”。
破解“陪会”困局,为基层松绑赋能,务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优化工作方式方法。要扭转“开会即落实”的错误认知,将衡量工作的标准转向“办了多少事”和“解决了多少难”,大力倡导“走出会场、沉到一线”的务实作风。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围炉夜话”,把“办公桌”搬到问题现场等。一些领导干部直接到群众中去,在现场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其效果远胜于会议室里的空谈阔论。这些基层探索启示我们: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层层传达的会议上,不如多往基层一线跑,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这才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通知要求严格精简会议,“控制规模规格。严控参会人员范围、层级,只安排与会议主题密切相关的单位参加,不搞层层陪会。”工作中,在会议审批环节严把“源头关”。会议向下延伸务必审慎评估、精准匹配,严格控制参会层级与人员范围。制定年度会议清单,控制会议数量与规模,对内容高度重复的“空转型”会议,坚决清理整顿。能用文件传达的不召集会议、倡导简短高效的视频会议等,切实推动会议减量、提质、增效,确保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释放到抓落实、解难题的一线。
唯有真正减轻“陪会”负担,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走向田间地头、社区院落,才能让好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会议室里的掌声变成群众的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