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刘尚希:减税降费要着力发挥好引导预期的作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上表示,减税降费要着力发挥好引导预期的作用。稳预期的减税降费,能够更好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稳预期的减税降费能更好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刘尚希通过梳理近些年来的减税降费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扩内需的减税降费,二是降成本的减税降费,三是引导预期的减税降费。这三种类型的减税降费也可以指三种效应,可能有扩内需的效应,可能有降成本的效应,可能有引导预期的效应。三种效应也可以理解为三种政策目标,一个是扩内需的政策目标,一个是降成本的政策目标,一个是引导预期的政策目标。

刘尚希对这三种减税降费类型进行了分析。首先,扩内需的减税降费是最容易操作的。政府的税收收入少了,老百姓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就增加了,也就扩大了内需。其次,降成本的减税降费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方式更多的是针对企业,在税种的选择上也要针对企业来考虑。由于企业在不同的产业,在设计减税降费时要考虑产业类型,是普惠式地降还是结构性地降,这也是不一样的。最后,稳预期的减税降费的操作难度是最大的。以前的减税降费,减了就意味着增加了可支配收入、扩大了内需、减轻了企业负担。但引导预期就不一样,既要考虑短期预期,也要考虑长期预期,这就涉及减税降费的方式问题。

“要发挥引导预期的作用,这就对减税降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只把税减了、把费降了就行,而是如何让减税降费真正地降低不确定性,给企业创造一个更具确定性的、风险更低的环境,从而增强企业对未来盈利的可预期性。”刘尚希表示,从当前来看,微观主体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并且这些风险都是企业无法防范化解的,这就变成了预期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减税降费,去对冲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降低企业的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

刘尚希进一步指出,过去减税在税基上的操作比较多,如税前扣除,对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抵扣上的政策支持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负担,扩大了内需。但通过税基来减税,很难起到引导预期的效果,因为在税基上的减税,透明度不高,政策容易碎片化,会有很多人不清楚如何享受减税政策,不利于整个社会心理的稳定,对企业来说操作成本也比较大,难以达到稳预期的目的。而当前从税基减税转到从税率减税,从过去的特惠式改成普惠式减税,从理论上看更有利于稳定企业的未来预期。

通过降低税率来减税,其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社会心理层面来讲,心理效应更大。税基式的减税和税率式的减税方式,从结果上来看,可能减少的税收差不多,但给社会心理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原因就是税率上的减税将减税摆在了明处,大家能感受到税率的变化,短期的获得感更强。其次,减税透明度变高,这样有利于引导预期。最后,确定性更强,有利于增强企业对长期的可预期性。

刘尚希表示,这种税率式的减税同时还能实现减轻企业负担、降成本,增加纳税人可支配收入等。能稳预期的减税降费,势必也会产生扩内需、降成本的效应。所以,从当前更需要稳预期的角度来考虑,从税基式的减税转向税率式减税是正确的选择。此外,从特惠式减税转向普惠式减税,也更能有效引导预期。

政策与改革结合形成整体的预期引导效应

如何判断减税降费的效果?在刘尚希看来,从短期观察,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对经济产生了积极作用。今年增值税税率降低实施以来,对一些行业和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利润增加、研发费用增加、雇佣人员增加、工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销售价格下降等。但从整体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预期不稳仍是最突出问题。如何增强信心,进一步稳定企业预期,是当前宏观政策,也是减税降费政策完善的方向。

刘尚希认为,要考虑整个税制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以及社保给付的标准、年度的增长率以及整个社保体制、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设计,才能真正完善税制和社会保险制度,既能减轻企业负担,又能有效引导预期。

刘尚希说,税收制度的完善,要从整体出发,逐步实现整体性重构。当前减税,就结合了税制改革,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项短期政策来实施。从完善税制的角度去考虑减税政策,把税负降下来,实现短期政策目标,同时税制得到改善,使税制简化,透明度更高。如何重构税制,形成“创新友好型”的税收制度,是税改的重大任务。“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架构应是未来税改的目标模式。通过税收制度的完善、征管能力的提升,微观主体可以更好地来规划未来、明确预期,这样才能从整体环境的优化上更好地促进微观主体预期的稳定。从这点考虑,减税降费要结合政策、税收制度、征管制度、社保制度、征缴制度等来综合考量,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减税降费与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揽子方案,更有助于稳定预期。

此外,稳预期不仅要考虑市场预期,也要关注如何稳定地方政府的中长期预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收入划分、地方税体系健全、可持续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都是难题,要有前瞻性考虑,加快启动相关改革,以改善地方的中长期预期。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