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吴晓波:“中国制造”,需要一场观念蝶变

33

坛主小传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代表作品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

核心提示

●所谓的“价廉物美”,“价廉”是硬梆梆的,“物美”则其实未必。

●他们相信好的商品就应该有相匹配的价格,这既是对商品提供者的尊重与犒劳,也是对自我品位的一次认可。

●“价廉物美”,作为广告概念可以存在,但它不应再是“中国制造”的绝杀神技,更不可能把“中国制造”带到一个新的升级层次。

1990年代中期,我到温州调研,温州人把十多个零配件摊在桌子上,一个一个捏起来,告诉我温州造与日本造的价格差:电子点火器,日本成本1.1元,温州人0.2元;密封圈,日本成本0.2元,温州人0.01元;塑料配件,日本成本0.6元,温州人0.08元,再算上温州工人月薪比日本工人低20倍。

一溜成本账算下来,年轻的温州老板很豪气地一拍桌子:“一只打火机,日本造的市场零售价是一美元,温州造是一元人民币,看我们怎么打败小日本!”他大声讲出这段话的时候,温州有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打火机工厂,年产20亿只,俨然全球第一。

价格“生死线”,守了三十年

在过往的中国企业崛起史上,这样的景象从来就不陌生。同样的一个商品,我们的企业家们以令人惊讶的成本控制能力——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工艺成本、劳工成本、土地成本、税务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环境治理成本、营销成本等等,硬生生地打垮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的国际竞争对手,造就了Made in China的神话。曾经中国最大的彩电工厂四川长虹的董事长倪润峰更是总结过一个“30%生死线”的竞争规律:在同等功能的前提下,长虹彩电必须比日本和欧洲品牌便宜百分之三十,这是必须守住的“生死线”。

这条“生死线”,我们守了三十年。

溯至于今日,我们似乎应该回答这样的问题了:这条“生死线”还守不守得住,我们还应不应该去守这条“生死线”?

再回头说那只打火机。

就在那位年轻的温州老板很豪气地拍桌子的时候,我拿起他的打火机,连打了三次才打出火,而那块薄薄的钢片却差点掉下来,他很坦然地对我解释说:“这是一次性打火机,很多人用几回就丢了,没必要像日本人做得那么结实。”

这个细节里隐含着一个事实,即温州打火机的巨大价格优势,除了来自各项成本落差之外,其实也来自配件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刻意下降,此外,作为产业的模仿后进者,不必在技术迭代上进行投入。

因此,所谓的“价廉物美”,“价廉”是硬梆梆的,“物美”则其实未必。

从2003年前后开始,随着国内原材料和劳动成本轮番上涨,温州打火机工厂的压力越来越大,行业平均利润率跌到2%的可怜水平,大量工厂倒闭转产,3000多家企业缩水至100余家,且全数苟延残喘,而在这些年里,温州人对打火机产业的技术迭代进步的贡献几乎为零。

小小的打火机,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从中可以读出一代人的野心、付出与局限。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中国制造   观念   吴晓波   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