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专题研究 > 正文

总书记为何两次提及“孤岛现象”(2)

——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体制障碍问题探析

 总书记两提 “孤岛现象”的深意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希望能够通过避免“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技创新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通过对以往习总书记的讲话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及“孤岛现象”这一词汇。上一次总书记提及“孤岛现象”,还得追溯到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上。在主持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出:“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总书记为何两次提及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从词汇的来源看,“孤岛效应”本是物理学词汇,用于反映子系统之间缺乏联通,从而一旦其中某个子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系统效能的发挥。将这一词汇用在科技创新领域,显示了总书记对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关注的宏观视野。总书记提到的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主要是指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某一环节或要素与整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发生“隔离”,包括科技与经济产出之间的隔离、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之间的隔离等。同时,在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中,每一环节较少或很少与其他环节进行资源、信息、人员等交流,以至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形成“闭路循环”,导致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效率低下的状况。

鉴于此概念提出的深远意义,人民论坛测评中心依现有的公开统计资料,进行梳理和统计,进而探索并分析了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可能存在的“孤岛现象”,以及这些“孤岛”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供给孤岛”

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以下简称“研发”)活动的投入。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的量化指标,即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国际社会衡量一国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按国际通用的标准,该指标小于1%,则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弱;处于1%-2%之间,则表示该国或地区具有一定整体创新能力;处于2%-5%之间,则表示该国或地区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强。

0TG4U`1MCFH(}AU@~K7[T]H

根据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研发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65%,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表明当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至2012年,我国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也仅只有1.98%,仍旧不到2%,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仍处于落后水平。与同期的美国(2.79%)、日本(3.35%)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相当显著。

那段时期,中国企业利润率低,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展研发活动成为中国低技术进步或粗放型增长等说法背后的主要体现。1998年,我国各级财政的科技拨款仅约为438.6亿元,其中289.7亿元来自于中央财政,148.9亿元来自于地方财政,整体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6%。说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央政府拨款少,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这一现象直到2010年后才有了显著的改观,主要是由于至2010年,地方财政用于科技拨款的数额首次超越中央财政拨款,两者之间的比值为1.04:1,至2013年,这一比值约为1.26 :1。

国家科技创新活动有赖于中央和地方的整体统筹,为此应避免中央财政成为研发经费来源的“孤岛”。当然,这既要考虑中央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要保证地方政府在推进研发活动中保持相当的积极性。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孤岛   总书记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