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政策解读 > 正文

央行2015年政策逻辑:也有改革之痛(2)

甚至有许多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家将此解读为,“尽管基调仍是稳健,但是已经‘大大隐含宽松’。”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观点鲜明地指出“名为稳健,实为宽松”:“通胀目标水平3%与现实通缩风险反差大,显示出2015年注定是货币政策的宽松之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随着M2余额的基数不断扩大,即使近几年M2的增幅有所下降,货币供应规模也依然正常增长,每年新增十几亿元。”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M2目标的表述为下一步央行调控增强灵活性做了铺垫。

让孙立坚担心的是这个表述:“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高到多少?“在全球货币严重超发的大背景下,中国如果超发货币,资本都堆在金融市场里,一旦经济结构性改革没有跟上,经济风险将显著加大”。

孙立坚一字一顿地向记者强调:“总量要控制在12%,不能超过。中国弹性的货币增发,很容易失控,因此总量必须严格控制。时机、方法可以灵活调控,有时多、有时少,但不能一直全都做加法。”他认为,“目前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真实的货币需求降低,如果超发货币,经济会堆积泡沫。”

恶形势:

滞涨概率有多大

全球货币存量超发非常严重,大量资本用于短期投机、堆积泡沫,尽管目前通缩风险笼罩全球经济,其实通胀风险仍然“虎视眈眈”,一旦遇事触发,通胀通缩交替,全球经济将陷入滞涨的长期恶性循环

从报告回到经济现实。数据显示,2012年3月至今,用来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35个月负增长。虽然2015年2月PPI有所回暖,但考虑到节日因素,形势依然不乐观;与此同时,2015年1月CPI持续低位运行,同比仅上涨0.8%。两个数据的低迷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通缩”问题的担忧。虽然对于中国经济是否陷入全面通缩仍未有定论,但市场普遍认为,工业领域的结构性通缩已成事实。沈建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中国央行的调控重点,从去年年初调的通胀,已经变成预防通缩。

对于通缩的提法,学界比市场冷静一些。朱宁告诉记者,“通缩这个提法不太科学。毕竟从没有通胀压力到陷入通缩,中间还是有很长一段路,目前各项指标还算平稳。”

孙立坚向记者给出了市场尚未讨论到的重要风险提示:尽管目前通缩风险笼罩全球经济,其实通胀风险仍然“虎视眈眈”,一旦遇事触发,通胀通缩交替,全球经济将陷入滞涨的长期恶性循环。“全球货币存量超发非常严重,大量资本用于短期投机、堆积泡沫,虽然现在看来经济有通缩风险,但一旦遇到事件爆发,大宗商品暴涨,立即严重通胀。因此关注通缩时,更要看到通缩通胀交织在一起,滞涨风险在不断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将2015年通胀目标定在3%,认为今年货币政策将注定宽松,是单纯只看国内形势,而没有将通胀输入型影响考虑在内。”孙立坚向记者分析,“外汇流入等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很大。政府定3%的通胀率预期,不仅考虑了国内货币供应,还考虑了全球货币超发大背景下,资金流入造成的影响。”

但邵宇认为今年资金不会大幅流入,因此3%的通胀率目标仍需政府货币宽松来实现。“12%的M2增速太低了,预计13%-15%是合理水平。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于去年,政府会注入更多货币维持增长。至于境外资金流入造成通胀,今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美联储加息,资金是流出趋势,而不是流入”。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孟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