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中国调结构,到底走哪条路(2)

——和吴敬琏、林毅夫先生商榷

再造中国路怎么走?

西方和东亚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结构演化受市场拉动,一定追逐短期利润,损害生态环境的长期利益。要克服西方模式造就的生态危机和金融危机,必须用远见政府的长远规划,引导市场的长期投资,才可能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和印度、巴西、俄国、印尼等发展中大国相比,中国的优势在温带气候,劣势在缺乏资源,所以必须依靠人民的竞争力和科技发展。和欧洲、美国相比,中国的劣势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布局,优势在语言统一,有中央集权和区域协作的传统。所以,中国有可能在结构转型上克服旧有利益集团的反对,优先发展绿色经济。

1.西水东调和新能源是再造中国的龙头

目前,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生态限制,尤其是水资源的瓶颈。西北过度开垦导致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使黄河面临断流威胁,长江正重复黄河的命运。奥运会期间,为保障北京的城市用水,不得不牺牲山西河北的农业用水。

建议中国制定20年与50年发展规划,要求各届政府分期实施。认真研究从西藏南部往黄河、长江源头调水的系统工程方案,和从渤海引水到内蒙古干枯湖泊并利用风能淡化海水的方案,彻底改变中国南涝北旱的局面。中国有能力开发水电、风能、光电、核电,并改善煤电的环境问题,但是必须建立能源生态委员会统一规划,科学攻关,制定标准,指导市场,实现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的结合(邓英淘/2010)。严防利益集团固守不可持续的旧技术牟利害民。

2.发展社会统筹下的市场调节,鼓励非营利的社区建设

市场主导的经济布局违背生态规律,必须由政府规划引导。中国沿海老龄化直追欧美,高地价导致教育成本大增,不仅加大城乡和区域差距,而且将损害沿海重点大学的研发能力。西方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如剑桥、普林斯顿、斯坦福都在小城市,中国重点大学集中在沿海大城市,不利于发展高科技,加大而非缩小地区差距。中国的发展布局应当划分为3个区:工商业主要留在沿海区,大量的行政、养老、大学、医疗机构应当从沿海迁往内地,避免工业污染从河流中游污染下游,同时也降低沿海地价,保留沿海制造业的竞争力。高薪的退休干部、事业单位移往内地,会极大提升内地消费,吸引农民就地发展服务业。西部干旱的游牧区为生态保护区,发展绿色经济。水电、宏观、金融政策要分区差别对待,不能一刀切。西方的宏观和金融政策无视地区差距,使欧盟难以持续。中国区域高度不平衡,不可能实行西方模式的全球化,因为中国的3个地区“不是平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吴敬琏   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