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当今世界,标准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标准之争被称为“赢者通吃”的竞争。近年来,我国标准发展很快,但一些领域仍存在标准缺失老化、水平不高、实用性不强等问题,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据2013年统计数据,在2.6万多项国际标准中,由中国主导制定的仅占0.5%。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标准化工作,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加大标准国际化力度,努力推动我国标准从基础性工作向引领性工作转变,从产品产业经济领域向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扩展,从单一性、个体性向社会共性和全面推广服务转变,着力提升标准的适应性、先进性、有效性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引领和助推中国质量提升。
发挥监管的推动作用。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质量提升,保障质量安全。创新监管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质量风险监测、监督抽查、信用管理等,切实提高监管效率。突出监管重点,把监管力量集中到关乎民生福祉、安全稳定、国家形象的突出质量问题上,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国家安全。完善监管体系,探索建立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核心、加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的现代监管制度,不断提升质量监管科学化水平。增强监管实效,把质量监管与质量考核、质量统计结合起来,研究建立国家质量评价发布制度,有效引导各地质量工作。
发挥共治的协同作用。社会共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质量上实行社会共治,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依赖政府监管的工作模式,建立各方共同关心质量、维护质量、提高质量的新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治理格局。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和督促企业牢固树立“质量即生命”等理念,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质量主体。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鼓励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用脚投票”,加大对质量工作的宣传力度、对质量问题的曝光力度,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名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亟须把品牌建设作为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品牌来提升竞争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加强品牌培育。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加快实施品牌发展工程、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和知名品牌培育工程,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创新品牌培育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资本向品牌集中、技术向品牌集成、人才向品牌集合、资源向品牌集聚。发挥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快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科学公正的品牌评价发布制度,正确引导品牌发展。完善质量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争创“中国质量奖”,鼓励地方政府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支持企业争创世界级品牌。
加强品牌推广。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帮助企业了解世界知名品牌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同类品牌产品标准,努力把更多中国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品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战略目标。
加强品牌保护。实施品牌保护,是推进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客观需要。应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方法手段,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和原产地等保护政策,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保护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保护格局。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加强产品防伪技术管理,让名牌产品畅销无阻、假冒伪劣没有市场,有效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作者为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