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改铺了管道但还关着闸门
争议和各种眼花缭乱的改革,容易让人迷失方向。陈金彪强调,关键是不能在争议中迷失自我。
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认为,评价金融改革的成效关键不在设立了多少机构,而是体制机制的完善。此外,客观地说风险处置也不是短期内能通过金融改革解决的。他不久前曾撰文指出,相对“短期输血”,金融改革更应注重“调理”作用。“调理”见效慢,但更可持续,金融改革理应更注重长期效果。
陈金彪则认为:“我们已经通过金改铺了管道,但水库的闸门还关着,小微企业仍然有饥渴之感。金融改革是建立体制、机制和管道,但水源需要社会各界来争取和提供,金改不是一帖包治百病的良药。”
如何权衡政策突破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诚然,温州市方面希望获得政策红利,例如目前仍在申请包含证券投资在内的个人境外直投、利率市场化产品和市政债的试点。但另一方面,参与其中的人士又强调金融改革不仅限于“要政策”、“戴帽子”和“放几颗卫星”,政策红利也仅仅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措施,并非目标。
目前为止,在温州之外得到推广复制的模式基本都属自主创新的范畴,如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地方金融管理局、温州指数等,这些都对民间融资的阳光化、规范化大有裨益。甚至有观点认为,温州所积极争取的民营银行、个人境外直投等试点,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张健华所强调的,是现有政策下的集成创新。他认为:“向上申请试点,需动员各方力量,且就算申请下来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实质意义。地方自主做一些无需审批的事,用好现有政策,打好组合拳,同样能实现改革目标。”
他举例称,早在2004年初,福建省永安市就试水了首单林权抵押贷款100万元,丽水的林权抵押贷款则是起步于2006年,但后来却形成了林权抵押贷款的“丽水模式”。此外,在目前的风险处置进程中,如能总结出一套能协调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市场化机制,对其他地方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总结起来,张健华认为温州在民间资本管理和地方金融监管上走在了前面。谢平也认为,从信息搜集、危机处理、监管难度和财政等角度看,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不可能做到全覆盖,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目前看来很有必要。这方面温州和山东已经制度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下一步金改去哪儿
下一步,温州金改朝哪个方向去?陈金彪强调要进一步促进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打破民间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继续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为打造诚信社会,要提升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温州指数和央行征信分中心的效果。此外,力求在互联网金融上取得突破。
市政债、民营银行顺利开业、QDII2、同业存单和税收配套政策等,都是温州下一步要争取的。区域风险处置,也是短期内的当务之急。(记者 高翔 凌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