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区域聚焦 > 正文

温州金改已行至半程 不少民企仍身陷担保链难以自拔(2)

自主创新多于审批型创新

回头看,温州金融改革行至半程,不乏一些“全国第一”,一些模式也在全国其他地方得到了复制和推广,产生了溢出效应。

与其他区域性金融改革相比,温州金改的首要任务和最大特色是一个“民”字,即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和阳光化。去年11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我国首部地方金融法规、也是第一部规范民间融资的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首开大额民间借贷备案制,截至10月底已有76亿民间借贷备案。

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为温州首创,据央行研究局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国共有15个省(自治区)设立了77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也是如此,在温州率先试点后,目前已在浙江省11个县(市、区)铺开,在山东更是全省推广,截至8月底已设立了531家。

此外,“温州指数”作为民间融资价格的风向标,做到每日更新,并通过汤森路透向全球发布。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金融法庭也建立了起来。

“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列出的336项改革举措之一。发生在2011年的温州局部金融风波证明,金融机构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救助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上“话语权”很少,导致“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现象。

为此,温州开全国之先,成立了地方金融管理局,承担对地方新型金融组织的管理、监测和检查工作。地方金融管理局为事业单位,运营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泉州和山东等地得到了推广。尤其是山东,在省长郭树清的大力推动下,县以上的政府均单设金融管理局。

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的话说,温州是“一座极具个性的城市”。温州人历来敢为人先,而争议也一直伴随左右,温州金融改革也不例外。相比其他区域性金融改革,当地政府官员坦言温州金改的舆论压力是最大的。

针对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做了精辟而有趣的概括:业内评价高于业外评价,银行评价高于企业评价,省外影响高于省内影响,自主创新突破程度高于审批型的创新。

上述这些温州金改到目前为止的些许成绩,都是无需上级审批的。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为止温州金改的重大政策突破不足,改革没有进展。诚然,温州关于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的申请最终没有写入方案,QDII2(个人境外直投)由于涉及资本项目开放目前也未获批。民营银行牌照算是唯一的政策突破,但风头也不及浙江网商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温州金改当初的目标是缓解“两多两难”问题,但目前实体经济尚未走出低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还有300多亿,关注类贷款余额超过400亿,不良率仍在4%以上的高位徘徊,不少企业仍深陷资金链、担保链困境,因此金融改革收效甚微,甚至有人断言已经失败。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