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理论动态 > 正文

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政治生态改善(2)

—— 访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教授、博导 俞可平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目的是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实现这一现代化目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更好的政治条件。政治生态成为当下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严峻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请他来解答关于“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的相关问题。

制度环境对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

《国家治理》周刊:当前中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深水区”,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政治生态研究进一步深入,政治生态问题成为热点问题。您如何评价中国的“政治生态”现状?

俞可平:政治生态一直为学界所重视,现在开始为最高决策层所关注。简单地说,政治生态就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环境,它既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政治生态对于官员和民众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就像自然环境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一样。

我一贯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变迁在内的社会整体进步过程。跟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国家治理的重大进步。例如,我们在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公共服务、政治透明、责任政府等方面的改革与进步,明显地改善了社会政治生态。

然而我也同样毫不掩饰地指出,无论是在政府治理,还是在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在某些方面,我们不仅距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十分遥远,甚至连国家治理正常化的最低要求都达不到。这突出地表现在局部政治生态的恶劣,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门,腐败和特权肆虐,政府公信力缺乏,公共权威流失,假话空话盛行,形式主义泛滥。一些官员或独断专行,或沉湎于风水迷信;对上献媚阿谀,对下颐指气使;热衷于小圈子,对不同意见者则打击报复,直至陷害忠良,使某些部门出现人才的逆向淘汰。这种状态离我们长期向往的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国泰民安的政治生态相距甚远。

我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显然旨在改善政治生态。不仅如此,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依法治国,加大打击腐败力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目标当然在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但直接目的也是为了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营造必要的社会政治条件。

《国家治理》周刊:您在《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一书中提出中国国家治理的12个维度,实现善治有10个基本要素。那么,构建良性的政治生态您认为应包含哪些维度和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俞可平:是的,早在2008年我就主持了“中国国家治理评估”的大型课题,这也是国内迄今唯一的一套国家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因为是首次尝试,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我们还将对这一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无论是国家治理评估的12个维度,还是我提出的善治10要素,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检测社会整体政治生态的具体指标。我认为,这些指标或要素对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都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缺一不可。

就目前我国的政治生态而言,最重要的是制度环境,特别是授权和限权制度。我坚持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抽象地说,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但具体地说,民主就是一系列保障主权在民的制度机制。其中最要害的就是授权和限权制度。所以,民主并不复杂,可以简单地概括成“授权”、“限权”四个字。除了制度环境外,法治、廉洁、公正、合法性和公民参与,对于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也至关重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体制改革   生态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