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与崛起的中国同行——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3)

林毅夫认为,就和我国关系重大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来说,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难以解释其成就和不足,也难以解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的成功和失败,这正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佳时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了解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中国家的问题方面,中国经济学家理应比发达国家经济学家更有优势,这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创新、对经济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应该包括中国学者对人类知识、精神财富的增加所作出的新贡献。希望能有更多经济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提出更多逻辑严谨、自成体系,能够说明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发展成败,指引未来发展道路的理论来。

教学相长 授人以渔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陶陶,这些年来我深有体会。”

林毅夫的社会职务多、工作场合多、头衔也多,但在他心里却无法“一视同仁”。他说,自己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北大的教学研究中;最喜欢的身份,是北京大学教授;最喜欢的称呼,是听学生们叫他“林老师”。

多年来,林毅夫醉心于中国经济学教育,他所提出的一以贯之的经济发展和转型理论,也在教学中逐渐深化和完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并开始招收学生后,林毅夫曾每年开设“中国经济专题”课程,与同学们回顾中国的兴衰和近代以来救亡图强的努力,探讨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遇的挫折及其原因,预见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这门课非常受学生们欢迎,可容纳500多人的教室里,经常挤了六七百人,其中有不少还是外校的学生。林毅夫说,“从同学们的热情反应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代代传承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也看到了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陶陶,这些年来我深有体会。”2008年6月赴世界银行任职前夕,林毅夫将在北大10余年讲授“中国经济专题”一课的内容整理成书出版,聊补在世行工作期间不能教学相长之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林毅夫认为,在教学上老师所要教给学生的,不在于现成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马上运用的理论,而是一些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他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方法的探索,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无私地与学生们分享,还自谦地说是“野人献曝”。2004年,林毅夫特地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方法论对话,后来记录整理成书,以《论经济学方法》为题出版,书中通过问答式的交流,深入浅出地教导有志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这本书后来译成英文以《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为书名出版。

采访结束时,林毅夫对记者说,目前国际上“中国热”背后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有很大影响,大家都想了解和研究中国的经济现象。在当下这个重要的机遇期,我们更加需要创新的经济理论、创新型的经济学教育、具有创新思维的经济学人才。做好这些准备,我们很可能迎来引领国际经济学新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新时代。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