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林毅夫在北京大学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刘光明摄
2月17日的下午,北京大学未名湖冰雪初融。在湖畔朗润园的办公室里,林毅夫像往常一样忙碌。工作一项连一项,修改文稿,主持会议,到接受经济日报独家采访后,已是华灯初上,而接下来他还要去赶飞机出差。
在北大,他是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出北大,他担任着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等很多职务,并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忙虽忙,但所忙之事并不冲突。正如林毅夫所说:“北大是我的教学研究基地,理论来自于实践,这些社会活动让我可以更好地观察各种社会实践,研究经济理论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我所担任的社会职务,可以更好地贡献我的研究心得于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进步。”
就在这样长年的忙碌与穿梭间,林毅夫与崛起的中国同行,并乐在其中。
知识报国 矢志不渝
林毅夫与他的团队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问题,在应对通货膨胀、电信改革、加入世贸组织、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主张和观点。
爱国知识分子历来以国家振兴为己任。林毅夫在北大上课时,经常对学生们说,他是从鸦片战争至今的第六代知识分子。而他的经历,也是有志之士以知识报国的写照。
林毅夫说,自己对中国历史兴衰的兴趣始于小时候听家父讲的故事、收音机里广播的演义。长大后,更希望能效法前人,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尽一己之力。受早年的理想和志向的引领,林毅夫先后在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有过长时间的求学经历。
1987年做完耶鲁博士后研究,林毅夫谢绝了国外几所大学的工作邀请,回到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祖国,准备奉献所学的前沿知识,助力解决国家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994年,林毅夫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家,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林毅夫与他的团队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问题,在应对通货膨胀、电信改革、加入世贸组织、金融改革、农村发展、社保体系、粮食问题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主张和观点。同时,他还邀请罗伯特·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加里·贝克尔等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前来北大演讲,向中国介绍世界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和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