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土地“招拍挂”机制作为房地产市场和土地财政运行的基石,这个基础条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都很难有实质性变化。归根结底,商品房用地供应不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只是一个结果,它是对土地“招拍挂”机制的“响应”。如果这个机制不变化,那么我们仍将看到:(1)住宅用地供给仍然难以提升,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以更多供给工业用地吸引投资、更少供给住宅用地获取土地出让收益的传统逻辑不会有明显变化。2006年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出让以来,工业用地供给迅速占领市场主体地位,到目前为止,似乎未见下降趋势。(2)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控制增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用于住宅建设的总量和比例都偏低的事实可能难以改变,这也意味着未来住宅供应的前景事实上不容乐观。(3)现实操作中,即使是每年制定的住宅用地供给计划可能都难以完成。过去三年,中央政府下达的住宅用地供给计划指标都未能完成。结构上看,房价上涨压力更大的一线城市,其住宅用地供给比例处于持续的下降通道。尽管近期的调控政策都强调扩大土地供给,事实上,如果建设用地总量难以扩张、住宅供给比例难以提升,这个政策很难落地。
第三,房价控制依然占有重要的决策权重,这一点预计在短期内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尽管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并未对控制房价有过公开的表态,市场也广泛预期房价控制目标和问责机制会有所淡化,并寄望于供给体系的多元化,以使市场之手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事实上,由于房价过快上涨会恶化财富和收入分配,产生社会问题,两届政府都对房价上涨保持着比较谨慎的态度。这也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在年底“问责考核”之前纷纷推出新一轮调控的背景所在。
(二)不同之处
第一,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基本驱动力已经变弱,对调控的承受能力将会下降,一项政策的出台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冲击,因此,调控力度的把握与平衡将比以往更加困难。尽管2013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比较明显的反弹,但是这轮反弹存在几个显著的特点:(1)它发生在经济增长比较疲弱的时期,这意味着成交量背后的支撑力要么来自于历史储蓄的积累,要么来自于杠杆率的扩张,持续性不强。(2)年轻人婚房市场的需求占比提升,但这种需求的释放难以持续太长时间。从世联地产的数据来看,2013年,世联客户中,30岁以下的购房者占比为45%,较之2007年的15%已经提升了3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年轻人的自住型婚房需求正在快速释放,预计仍可以持续几年,但不会太久。(3)尽管一线城市房价仍在明显上涨,成交量也在快速反弹,但是就全国整体而言的库存消化压力并未明显缓解,个别城市库存压力仍然较大,甚至有些城市的房价处于下跌通道。因此,基于本轮市场反弹的这种结构性特点,并进一步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放缓,货币也将处于中性偏紧的状态,可以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支撑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弱化。因此,未来的调控将更加难以平衡:既要兼顾经济增长,又要抑制个别城市的房价上涨,还要预防调控力度不合适所引发的下行风险。
第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已经从总量不足逐步过渡到住房占有的不平衡,这意味着调控政策的目标将更为多元化,调结构将会是住房政策的长期目标。官方对这个问题的正式表态是:“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全国家庭户中56%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30平方米,不同地区间城镇居民住房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