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思想”的功能与“思想者”的使命

——董德刚教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破解现实问题》评析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信仰。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急剧的社会变革使一切思想理论都经受着检验和考验。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深入地研究正在变革着的中国社会、深入地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现实社会问题。《问题》一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社会变革艰巨征途上所进行的冷静的“思想”跋涉,集中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思想者”的良知与责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现实问题  思想者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急剧的社会变革使一切思想理论都经受着检验和考验。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我们奉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准确地研究和阐发正在生长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深入地回答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如此等等,都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不断理清和解答的最基本的问题。作为研究、传播乃至创造“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在理清和解答这些最基本问题上履行历史使命、恪尽社会责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拜读中共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新著《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破解现实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九州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从中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2012-11-22中国化马克思书影

《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破解现实问题》书影

 

董德刚教授任职于中共中央党校,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述颇丰。《问题》一书是继他已出版的《思想者的足迹》(1995年)、《哲学与现实》(1997年)之后第三部个人文集。本书精选了作者2000年以来的10余年间所发表的60多篇研究论文,分为“建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阐发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求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三篇。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宽广,但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却始终明确,这就是:以一个“思想者”的责任思考社会变革中的“思想”的功能。诚如作者在本书“后记”中坦言:“作为思想者、理论工作者,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等一切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用什么来回馈社会?只能用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这些思想成果似乎是‘虚的’、‘软的’东西,不能直接建功立业,但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公民素质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社会舆论甚至决策者的思维,从而间接改变世界。我的信念依旧:‘思想者’的生命和价值在于‘思想’;‘思想者’的使命与责任在于为社会提供‘思想’,以帮助人们审视和改变这不尽如人意的世界。”在当今社会,在包括思想理论界在内的一部分上层建筑充斥着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风,离社会基础和人民大众越来越远的现实背景下,作者这种“思想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问题》一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社会变革艰巨征途上所进行的冷静的“思想”跋涉,集中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思想者”的良知与责任。本书给予我们许多启示,最重要最有现实价值的起码有以下三点。

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信仰。但是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如何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而真正发挥这一科学真理的指导作用,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直成为影响全局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这一问题见仁见智、各执其端,甚至长期争论不休。因此,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国,要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正是邓小平这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智慧,指引并保证着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道路上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问题》一书作者以邓小平的教导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如何以科学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其中,犹以“以‘新’解‘马’新范式”独具特色和价值。作者主张,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高度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确立“以‘新’解‘马’新范式”。所谓“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是指以全人类为主体的,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的,具有进步性特别是时代性的思想理论总和。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多重含义,我们应从作为个人学说的狭义马克思主义入手,提炼和深化马列学说中的普遍真理,进而丰富和发展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根据这样一种研究“新范式”,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普适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以其创立者的名字命名的学说。这一现象常常导致不少人分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名与实的关系,往往重“名”轻“实”,甚至得“名”忘“实”。其实,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包含着“普适价值”的普遍真理。作者认为,“普适价值”与“普世价值”,这两个概念基本含义相近,但也有差别:“普适价值”强调这种价值(及其观念)的普遍性,“普世价值”强调其普遍的程度是“世界”的;“普世价值”主要强调共时性和空间的广袤性,“普适价值”不仅包括这一含义,而且体现历时性和历史发展趋势。“普适价值”也可称为“共享价值”、“共同价值”或“人类基本价值”。今天,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坚持当代世界的“普适价值”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的改革发展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的重大意义在于,为我们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自己提供基本坐标和基本参照,帮助人们搞清自己国家、民族所处的区位和方向,进而搞清自己应当争取的目标和可选择的途径。《问题》一书所阐发的这一“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文明,站在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思想者   使命   思想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