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术视野 > 党建 > 正文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现实自信、未来自信(3)

二是有人说我国国有经济仍牢牢掌握国民经济“一切”制高点,近些年存在大规模“国进民退”。这个说法是不对的。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为27%∶73%,而2006年为37%∶63%。国有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1998年为28.2%,2011年为7.9%。由此可见,宏观上并不存在“国进民退”;微观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但更多的是“国退民进”。

三是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政府干预过多,收入两极分化主要是由于政府权力过大、贪腐太过严重造成的。这明显也是错误的。30多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所有制结构上和财产关系中的“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导致一些财富积累集中于少数人。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经济的主体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从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制度、从强化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实现改善民生,逐步解决财富和收入两极分化问题。

满怀信心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 李殿仁

社会主义新实践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并始终不渝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三位一体构成的。它们是在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百余年的艰辛探索,包括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得来的,是在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发展的,也是在吸取苏东剧变惨痛教训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中发展壮大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需要把握的关键点很多,最重要的还是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实践角度讲,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着重解决好收入差距过大、消极腐败和民生三大问题。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解决社会的问题,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实践效果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改革开放的优越性。

关于改革的若干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周新城

第一,我国改革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落实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但从学术界的讨论情况看,我国的改革确实存在一个朝什么方向改的问题。从长远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和改革可以有两种方向、两条道路,其结果是两种前途:一个是改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步一步朝着共产主义方向走;一个是退回到资本主义去,像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那样。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这样两种方向的改革观的斗争一直存在。

第二,决定改革方向的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不可否认,改革也受到了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干扰。深化改革必须排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保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

第三,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讨论改革时,首先要把不改什么定下来,然后再讨论改什么。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必须坚持,这是不能改的。在政治领域,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等政体的基本制度;在经济领域,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文化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些基本制度,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事实证明这些基本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此,应该有制度自信。

第四,一切改革措施都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把群众路线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完整的改革方案。不能一面讲坚持基本制度,而在设计具体改革措施时却削弱以至破坏基本制度。

促进经济改革理论科学化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何干强

党的改革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的根据、对象、方向、性质和目的都有科学的规定,尤其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渗透着唯物史观,是科学的改革理论。只要把它们具体化为政策措施,就一定能促进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现在一些人试图用“西化”改革论即用西方经济学来指导改革,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行不通的。须知,原苏东国家就是在所谓的“改革”的喧嚣声中亡党亡国的。因为“西化”改革论迎合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要改掉的是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要促进党的改革理论落到实处,就必须走出迷信“西化”改革论的认识误区,充分认识一些人以“改革”的名义搞新自由主义、推行私有化的极大危害性。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自信,促进改革理论科学化。

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罗文东

冷战后兴起的“新帝国主义”或“新帝国”论,为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控制和盘剥广大第三世界、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依据,因而一经提出就受到欧美学界和政界的重视和效法。所谓“单边主义”“丛林法则”等,已成为它们向所谓“失败国家”发动武装侵略的借口。“新帝国主义”不仅割裂了第三世界贫穷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盘剥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掩盖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干涉、侵略的真正意图。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本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反而使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给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造成的危害,更加充分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实习)]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   现实   特色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