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这句朴实的谚语,说出了中国人在人情往来中真挚的情感。这一饱含人情味的生活智慧,也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金钥匙”。“为民生”贵在“听民声”,只有真正“走”进群众中间、“聊”出真实心声、“解”开群众心头之忧,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把群众“上心事”变成党员干部的“心上事”,抓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迈开步子,走进寻常百姓家。“走深”是前提,必须迈开脚步、沉下身子。真正的“走深”,不是走过场、搞打卡,而是像走亲戚一般,带着真心,脚步沉到基层、目光落到细微处。每一次深入群众,都是一次情感升温;每一次步履丈量,都是在累积信任。党员干部应不忘初心,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民情当家事,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大步走进群众家里,走到田间地头,走遍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只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赢得信任,才能让群众愿意说、敢于说、放心说,使“常回家看看”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本分。
放下架子,聊透基层急难盼。“走深”是前提,“聊透”则是关键一步。要“聊透”,关键在于放下身段、掏出真心。党员干部应善于端群众递来的茶,坐群众的板凳,在家长里短中留意“欲言又止”的忧虑,在唠嗑说笑中记下“藏在心底”的难题。聊政策要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大白话”,在常聊多聊中练就“听得懂群众话、讲得明政策理”的真本事,在“板凳会”“院落谈”等多种场景中,营造轻松真诚的交流氛围,用群众语言讲清政策,用共情态度化解情绪,用务实举措回应关切,让群众的“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完善政策、改进工作的“金钥匙”。
干出样子,解好群众心头忧。“走深”拉近与群众关系,“聊透”是实现心心相印的纽带,最终都要落到“解忧”这一目标上来。“解忧”重在“实”,贵在“快”。党员干部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主动沉到一线察民情、听民声、问民需,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紧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民生热点难点,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多办排忧解难的好事,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过硬作风,确保每一件“忧心事”都有回应、每一个难题都有着落。(刘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