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国际传播格局呈现出环状往复与递归生成的动力学特征,即信息在国际传播中被吸收、挪用、改写,最终以新的形式反向作用于原初的叙事者,形成一个“回环”。“回环”作为一个新的解释性的学理框架,相较于传统反馈机制,强调传播在循环往返中不断发生的生成性转化。以“回环”为逻辑切口,可以揭示当下国际传播的三重特征:平台、用户与内容的高频互动正在加速文化回环;意义的生成需要在跨语境中不断重写与递归;制度与结构并非静态框架,而是传播过程中的沉积。“回环”视角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路径启示:应将外部反馈纳入叙事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前瞻性的议题设计,将自身的发展理念嵌入国际公共话语中,以跨语境的动态调适,循环沉积转化为制度性的承认;注重价值共建与互为主体的交流,进而提升传播的认同力,赢得更深层次的话语主动权。
【关键词】回环 国际传播 文化流动 意义递归 制度沉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9.004
【作者简介】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新媒介与媒体融合、国际传播、文化产业,主要论文有《以系统观念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以中华文化赋能价值供给:国际传播系统性迭代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人工智能驱动提升国际传播可及性:机制、困境与路径》等。
回环逻辑的提出:国际传播进入循环往复的动力学阶段
当代国际传播格局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动力学阶段。全球文化交流的本质不在于单向度的扩散,也不仅仅是多点连接的编织,而是呈现出环状往复、递归生成的形态。本文提出的“回环”概念,正是为揭示这一全新格局而生。
所谓“回环”,并非对传统反馈机制的重复描述。反馈往往被置于传播链条的末端,被理解为对信息源的回应;回环则强调传播在多元文化主体之间的不断折返与再造。一次跨境传播,不是从甲传至乙而告终,而是从甲到乙,再由乙经由文化、技术、权力等机制折返至甲,并在返回途中嵌入新的意义、形塑新的格局。换言之,回环凸显的是循环中的质变,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延展的文化螺旋。
在这种环状动力之下,国际传播从“谁在说、谁在听”的静态框架,转向“谁在回应、谁在回响”的动态网络。信息在国际传播中被吸收、挪用、改写,最终以新的形式反向作用于原初的叙事者。这种作用既可能带来话语权的放大,也可能带来叙事权的稀释。传播由此成为一种回返的力量:其既是意义的递归,也是权力的再分配,是国际关系场域中不断进行的文化再生产。在这一意义上,回环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现象概念,更是一个解释性的学理框架,其强调传播在循环往返中不断发生的生成性转化。这种生成性不仅改变叙事的语境,也塑造新的国际传播秩序。
对于中国而言,把握回环的逻辑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只是“讲出去”的能力,更是“接回来”的能力;不仅是叙事的主动输出,更是对回响的敏锐捕捉与战略转化。在回环的逻辑中,中国的国际传播应着力推动由量的扩散到质的塑造的转变,从而在全球文化格局中赢得更加主动的地位。
以“回环”逻辑理解循环往复的生成机制
回环作为一个概念,其意义不在于修辞的形象性,而在于揭示传播与文化在当代全球格局中运行的深层逻辑。回环描绘的并非直线的传递,而是一种持续往返的运动:信息与话语在跨越语境的过程中被改造,被赋予新的能量,再度返回原初语境,并由此触发新的变化。这种运动既携带回声,又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形成螺旋般的动力循环。
回环的提出呼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命题揭示万物在循环往复中的生成规律。这种关系性的思维构成中国哲学的根基:世界的本质并不在于线性的因果链条,而在于循环生成的秩序。在这一意义上,回环的理论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形成深层的共鸣,以学术化的方式延展“循环往复”的智慧。
传播学研究告诉我们,意义并非在单一的时间节点完成,而是在一系列的回应与重组中逐步生成。传播行为之所以能够塑造现实,正因其总在往复之间积聚力量。话语在跨文化的移动中获得新的解读,这些解读在折返时反向作用于传播者自身,推动语境的更新。由此,传播过程更像是一种不断扩展的波动:没有终点,是一种循环的生成性力量,一次次推动文化向前演进。
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来看,回环展现意义的生命力。文化并不是凝固的存量,而是一种通过互动不断生成的新形态。每一次跨语境的进入,都使符号脱离其原有的背景,并在新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当它带着新的含义返回时,既延续旧的结构,又开辟不同的可能性。正是在这样的回环运动中,文化展现出持续更新的力量,而全球传播的复杂性也因此显得尤为突出。
回环的逻辑,始终与权力的运作紧密交织。话语在循环中得到放大,也可能在循环中遭遇抵抗。在回环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既有的权威,也可能因话语的重释和再创造而打开新的空间。由此,传播并非单纯的信息再现,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场域。在这里,主导与回应、霸权与反拨、延展与偏移共同构成回环的运动轨迹。这种运动并不服从单一的中心,而是通过回响与震荡展现出多重可能性。
回环逻辑中的全球文化新格局
平台、用户与内容的高频互动正在加速文化回环。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内容、平台机制与用户实践之间,逐渐形成一种高频率、低时滞的反馈机制:内容经由算法推荐与社交关系的网络在平台间扩散,用户的再生产、再分发与再语境化过程影响内容端与产业端,从而推动下一轮的创制与跨文化传播。
典型的例证之一,来自中国主导的短剧与直播电商生态。2024~2025年间,以中文网络文学和移动端叙事机制为基础的“竖屏微短剧”在全球市场迅速扩散,[1]尤其在美国市场,以ReelShort与DramaBox为代表的平台化产品用户量获得显著增长。这一过程并非偶然,而是依赖高度数据化的生产逻辑:极短的制作周期、巧妙的叙事钩子与快速的文本测试,使用户的停留与付费数据直接反馈到剧本结构与剪辑节奏的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其本地化策略并非局限于配音或字幕的浅层调整,而是通过深度改写与跨语言叙事重塑,形成“在地重述”的传播模式。这种机制揭示回环在跨文化叙事中的作用:用户的接受经验转化为内容再生的依据,推动文本范式和文化语境的双重循环。
与短剧平行,直播电商则为回环提供另一种产业化样本。基于抖音平台的实证研究显示,实时互动的强度与用户情绪信号对销售表现具有显著影响;弹幕数量、观看时长等指标与转化率之间存在可量化的相关性,而这种关系又通过社会临场感营造—消费风险降低—用户信任建构的路径被进一步放大。[2]更系统的调查发现,直播场景特征、主播的专业性与娱乐性等因素,能够在细粒度上塑造用户的购买意向与复购行为。[3]换言之,当互动信号与算法分发深度嵌合时,供需两端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调整与优化,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回路,将文化意义生产与商业转化紧密绑定在一起。
平台侧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回环向治理与制度层面延展,回环不仅仅生成效率,也同步生成新的风险结构与治理回路。TikTok Shop在英美市场尝试引入中国直播电商的组织逻辑,虽然受到本地用户习惯、监管环境与竞争结构的制约,未能完全复制中国模式,但其在运营、选品与内容工厂化上的布局,呈现出经验与方法的跨国迁移轨迹。而在此过程中,新的风险也随之产生:实时视频形态对知识产权保护与真实性判断提出更高要求,迫使平台与品牌在风控与审核机制方面不断升级,从而形成技术、制度与内容之间的动态互动。
以剧集与平台出海为代表的“内容回环”,同样在重塑中国文化内容的全球传播版图。中国电视剧的国际流通不再完全依赖网飞(Netflix)等主流流媒体平台,而是通过爱奇艺、腾讯等中资平台在东南亚的重点布局以及优兔(YouTube)的矩阵化运营,形成一种差异化的分发格局。部分作品通过跨区域协作与本地化营销获得显著的市场表现,这不仅规避单一平台主导的局限,也通过数据化运营建立内容生产的二次循环。这些现象共同揭示:在全球文化流动中,回环并非抽象的形容,而是由平台分发、类型策略、粉丝参与,以及社交互动共同驱动的可观察结构。
游戏与声像同人等参与式再创作,正在将回环推向文化、技术与社群的深度交织维度。以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原神》为例,其跨语言的声学再创作、协作混剪与叙事拼接,不仅在粉丝社群内部形成高密度的再诠释与互动,还通过影响官方叙事与市场策略,成为“创意回环”的显著案例。当这种实践被平台算法放大时,全球社群的扩散与官方的运营调整形成同频互动,构成当下全球文化传播新格局中最具活力的文化动力单元。
回环结构中的文化流动,发生条件是平台化分发与参与式文化的高度耦合;动力来源是数据反馈与本地化再创作的叠加;边界由监管、品牌治理与跨平台竞争共同界定。从短剧出海、直播电商、电视剧跨域传播,到游戏与声像二创的多重经验都表明,当代国际传播的显著特征,正是由“回环式动力链条”牵引的结构性现象。
意义的生成需要在跨语境中不断重写与递归。自传播学与文化研究诞生以来,意义问题便居于核心位置。经典的传播模型往往假设意义如同可封装的信息单元,能够在编码与解码的链条中被传递。文化研究进一步揭示意义的社会性,指出意义不会自然显现,而是在意识形态与符号系统中被生产、协商与争夺。但无论是工具理性的传递模型,还是批判性的文化阐释,均隐含着一个前提:意义虽可多义,但其生成与流转依旧具有某种稳定的秩序与线性逻辑。
回环视角打破这一前提,揭示在全球化与数字媒介交织的当下,意义并非在编码与解码之间单次生成,而是在跨语境的往返中不断被递归性地重写。换言之,意义不是在传播链条中被运送的对象,而是一个在循环中生长的过程性存在。文化文本进入新的语境时会经历再编码与再叙述,生成带有在地经验与价值指向的变体。这些变体并不会停留在接受端,而是通过社群流通、平台算法和产业反馈,反向嵌入原有的生产机制,改变原有的叙事逻辑、创作模式乃至制度结构。这种递归性,构成回环视角理解全球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石。
在这一逻辑下,意义不再是符号学上可供解读的“文本”,而是社会实践中的动态过程。中国网络剧在跨国传播中的再语境化即为一例。仙侠与古装题材在泰国观众眼中与佛教因果观念发生互文,在墨西哥则被赋予反殖民与社会抗争的寓意。这些差异化解读通过社交媒体的再生产汇聚为二次叙事,形成跨语种的文化话语,并最终促使制作方在市场策略与叙事选择上作出调整。在此过程中,意义不仅被接受,还完成递归的循环——返回生产端,改变原本的文本逻辑。类似的机制在全球游戏社群中同样有显著表现——《原神》的跨国传播并非单向的文化元素扩散,而是叙事意义的往返与再造。不同语境下的用户生成对中国文化的多元诠释,这些讨论与再生产不仅塑造跨国公共话语,也促使开发者在后续版本中修正角色设定与叙事表达。这里的“意义递归”指向的正是文化文本如何在用户的再创造中获得新生命,并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返回生产端,进而改变文化产业本身。
由此可见,回环视角下的意义呈现出两大核心特质:生成性,即意义不再是文本中等待解读的潜在资源,而是在跨语境循环中被建构生产的社会实践;递归性,即意义并不会在接受端消解,而是通过观众的再创造、社群的流通与平台的吸纳,被重新纳入生产机制,成为新的输入要素。正是这种生成性与递归性,使全球文化传播表现为一种不断书写与重构的过程。
制度与结构并非静态框架,而是传播过程中的沉积。在很多研究中,制度与结构通常被预设为传播的外部条件,决定文化产品如何被生产、流通与接受,似乎先于传播而存在。但在回环的视角下,制度并不是静止的框架,而是在文化循环的往返中不断被生成、修正和再嵌入的产物。换言之,结构是传播过程在制度层面的沉积物。制度之所以看似稳定,恰恰是因为其在循环中被持续更新,制度的存在方式本质上是递归性的。
平台治理中的规则看似呈现出一种稳定性,但实则源于递归性的积累和再生产。短视频平台的算法与审核机制通常被视为预先设定的规则,但在运行过程中,用户的模仿、再创作与跨语境传播不断生成新的内容模式,而这些模式又被平台吸收为算法推荐和治理依据。制度在此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回环保持其表面的稳定,制度的规则性正是循环积累与再生产的结果。
在更宏观的层面,人工智能应用于内容生产与审核时,不同地区的文化标准与价值取向在反馈过程中不断进入算法设计,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不断注入地方性的规范与期待。某些地区对宗教、性别、政治的敏感性要求,最终会通过用户反馈与政策传导进入算法模型,进而影响全球性的治理模式。这意味着,制度不是中立运行的,而是在跨文化循环中被注入差异化的规范与期待。由此,人工智能管理的相关制度法规在全球传播链条中成为一个递归生成的制度节点:既承载地方语境的反馈,又以新的技术逻辑反向塑造全球文化的流通路径。
结构既是行动的条件,也是行动的结果,[4]回环逻辑正是对这一思路的延伸:制度并非超然的框架,而是循环往返中不断被重写的节点。制度的稳定性不是来自不变,而是来自不断变化中的再生产。制度上的回环为我们理解制度稳定性提供一种方式。制度在传播的循环往返中被不断生成与重新嵌入。制度的权威与效力并不依赖单一中心,而是通过跨语境的循环互动获得。制度之所以“稳定”,正是因为其能够在循环中被重写,却在形式上维持连续性。在全球文化新格局中,这意味着制度权力呈现出多中心化的动态格局: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规范,而是跨语境循环中不断递归生成的秩序。
回环逻辑中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在当代全球格局深度变动的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5]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的深度广度精度,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
回环视角为这一系统工程提供新的理解框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能只强调提升能力,即侧重于信息的外输和效果的单向评估。在回环的逻辑下,传播能力不仅体现为“说出去”的强度与广度,更在于传播与反馈的动态循环。国际传播的有效性,不在于内容建设方面的一劳永逸,而在于跨语境往返中的递归生成。在全球化与数字媒介深度交织的当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必须以回环为逻辑,把外部接受、反馈与再创造视为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叙事、机制与制度的动态更新。
这一逻辑凸显一种认识: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工具,更是构建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路径。这意味着传播既涉及受众的接受度,也关乎制度结构的循环生成。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回环逻辑,不仅体现在文化内容的跨语境往返,也体现在制度规则的循环沉积。通过不断把外部反馈纳入国内叙事与制度改造的过程,中国能够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成为更具主动性的参与者和塑造者。
中国叙事如何在全球语境中生成。叙事是国际传播的核心维度。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任务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更是通过跨文化叙事的循环往返,在全球语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框架与价值共识。这一过程,正是回环逻辑在叙事建构层面的生动体现。
回环逻辑强调叙事的生成性。在这一逻辑中,叙事不是静态文本,而是回环中的动态过程。中国故事往往被视为单向投射的符号性表达,受众的解读被假定为结果变量。但现实表明,中国故事在跨文化流动中必然经历再解读与再语境化,其意义不再停留于传播者的初始意图,而是在往返互动中被不断递归。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其叙事从最初强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逐步扩展至绿色发展、数字丝路与人文交流。这一叙事的演进,正是通过与合作国社会舆论、学术话语及民间互动的循环反馈而实现的。
回环逻辑凸显叙事的互构性。中国故事在回环中与他者叙事交织,共同生成跨语境的文化共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7]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共生。这一立场在传播实践中并非简单的价值宣示,而是通过双向互动与多元阐释实现的。比如孔子学院的语言教育,不仅向外部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也在反馈中吸纳本地文化需求,对教学内容与传播方式进行调整。
叙事维度的回环逻辑表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单向的讲述,而在于如何通过跨语境的互动递归,使中国故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新的解释与共鸣。叙事的力量不在于其固定性,而在于其循环生成性;不在于其排他性,而在于其互构性。由此,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提升,必须以回环逻辑为基础,把外部反馈纳入叙事生产的全过程,使中国的国际传播真正具备持续的生成力与制度性影响力。
全球议题的提出与话语权的积累。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话语权的塑造与增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强调“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8]在回环逻辑下,话语权并不是一次性发声的结果,而是在议题提出、互动回应与制度沉积的往返循环中不断生成的动态能力。
在全球舆论场中,谁能够提出议题,谁就掌握主动。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当注重通过前瞻性的议题设计,将自身的发展理念嵌入国际公共话语中。以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公共卫生为例,这些议题天然具有全球性和跨地域性,能够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支点。通过提出兼顾普遍性关切与中国特色的方案,中国不仅能够占据议题的源头位置,还能够在后续循环中引导议题的发展方向。
议题的提出只是第一步,在回环逻辑下,传播能力更重要的体现,是能否在反馈与互动中不断调整表述方式,使其在不同语境中获得认同。议题如果不具备适应性,便难以在循环中持续生成效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这一理念在欧洲被解读为全球治理的价值框架,在非洲则更多与发展合作的现实关切相契合,而在东南亚又与区域互联互通的战略愿景相呼应。正是通过这种跨语境的动态调适,议题在往返互动中不断扩展其解释力。
话语权的最终巩固,不依赖短期舆论声量,而在于能否通过循环沉积转化为制度性的承认。当国际议题被纳入联合国决议、国际组织的政策文件或多边合作的机制安排时,议题便从传播层面的表述上升为制度资源。这一过程表明,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必须超越单向度的叙事,通过回环实现从理念到规则的转化。
从回环的视角来看,增强国际话语权并非追求一次性的有效传播,而是要在议题的提出、调适与制度化的循环往返中,逐步积累解释力与引导力。由此,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得以在动态的全球格局中形成稳固而持久的战略主动。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塑造价值共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关乎信息传递和议题设置,更在于价值体系的传播与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9]文明交流不是单向度的文化输出,而是在互动、反馈与再创造中不断递归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扩展中国国际传播的内涵,也为构建持久的国际认同提供深层支撑。
在全球多元文明并存的格局中,价值理念的传播通过回环互动获得真正的生命力。如果传播仅停留在单方面的宣介,就容易沦为自说自话,难以进入他者的语境。而在回环逻辑下,价值观念的传播强调在交流与互鉴中不断调适。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命力,正是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诉求、文明传统和历史经验相互嵌合,在循环中不断被重写而得以彰显。通过跨语境的再诠释,中国的价值理念在循环中生成多元的解释力与认同感。
这种互鉴式的逻辑也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传播能力不仅是表达能力,更是倾听能力。文明交流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能够把他者的经验与关切纳入传播循环,使传播成为真正的互动而非单向灌输。这意味着,中国在推动国际传播时,需要更多地依托教育、智库、文化交流等平台,构建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渠道。正是在这种循环中,中国的价值理念得以沉积为跨文明共识。更为重要的是,文明互鉴的回环具有制度化的潜力。当交流与互鉴不断沉积为国际机制的一部分时,价值理念就从传播层面的互动上升为制度性资源。“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既是文明交流的平台,也是价值理念制度化的通道。在这种机制化的循环中,中国是文化叙事的提供者,也是价值规则的塑造者。这种递归性的积累,正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能够获得持续性与稳定性的根本所在。
文明互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输出,而是一个在往返互动中生成共识、沉积规则的过程。文明互鉴要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单一的讲述,转向价值共建与互为主体的交流。这不仅能够提升传播的认同力,更能推动中国在国际体系中赢得更深层次的话语主动权。
结语
从全球文化传播的新格局出发,以回环作为理论切口,可以揭示当下文化流动、意义生成与制度结构的递归性特征。在循环往返的逻辑中,传播是一个跨语境、多层级的生成性过程:文化内容在扩散中获得再生产,话语在接受中完成重构,制度在反馈中被不断更新。传播的稳定性并非源自外部框架的预设,而是源于循环递归中的动态再生。
对中国而言,这一逻辑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新的认识框架与实践路径。一方面,提示我们应超越线性模式,更加重视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与反馈性。在这一意义上,“讲好中国故事”并不仅仅是单向的阐释与输出,而是要通过回环互动,在跨文化的循环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叙事逻辑,形成具有开放性和解释力的多元表达。另一方面,回环逻辑强调制度与主体的生成性。国际传播的制度安排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在循环中不断调整与重构;传播主体的合力也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在国家、社会与民间的互动往返中逐渐生成的。这些认识为我们理解并建设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回环逻辑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多中心化的战略视角。在全球舆论格局加速分化的背景下,中国既要保持自身叙事的主体性,也要积极吸纳多元反馈,通过制度、文化与主体的多重回环,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话语体系。这种能力建设不仅是传播技术与话语资源的竞争,更是文明互鉴与增进国际理解的过程。
因此,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未来走向应当体现三重意涵:以循环递归为核心动力,把握文化流动中的反馈机制,提升叙事更新与意义再造的能力;以互动共生为制度保障,在全球文化治理中形成动态而灵活的规范体系;以多方主体为实践基础,推动国家、社会与民间在循环中生成合力,共同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格局。由此,中国得以在新的全球传播生态中,真正实现由“被动应答”到“主动塑造”的转变,在循环往返的互动中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创造力。
注释
[1]杨乘虎等:《微短剧出海,开拓中华文化传播“新航线”》,《广播电视网络》,2025年第8期。
[2]Q. Li; C. Zhao and R. Cheng,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treaming Environment Affect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esence and Perceived Trust," IEEE Access, 2023(11).
[3]X. l. Liu and L. Zhang, "Impacts of Different Interactive Elements on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in Live Streaming E-commerce," PLoS ONE, 2024, 19(12).
[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郭忠华、徐法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第5页。
[5]《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2021年6月1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6]程曼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2024年8月16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16_5772300.shtml。
[7]《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2019年3月27日,https://www.qstheory.cn/zdwz/2019-03/27/c_1124287427.htm。
[8]王文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2023年9月6日,www.cssn.cn/zkzg/sylbt/202307/t20230726_5670607.shtml。
[9]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019年第9期。
Global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Logic of "Circuit"
Hu Zhengrong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is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s of circularity and recursive generation, wherein information is absorbed, appropriated, and reinterpreted across borders, ultimately feeding back in new forms to influence the original narrators, thus forming a "circuit". As an explanatory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concept of "circuit" emphasizes the ongoing generative transformation within communicative loops, distinguishing it from traditional feedback mechanisms. Using the "circuit" as an analytical lens reveals three salient features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accelerated cultural circulation driven by high-frequency interactions among platforms, users, and content; the continuous rewriting and recursiveness required for meaning-making across contexts; and the dynamic, processual sedimenta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structures rather than their static predefinition. This circuit-based perspective offers strategic insight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external feedback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entire narrative production process; through proactive agenda-setting, a country's developmental concepts can be embedded into international public discourse, with cross-contextual adaptation facilitating their gradual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and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value co-construction and intersubjective dialogue, thereby enhancing identificatory power and securing deeper discursive initiative.
Keywords: circui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flows, meaning recursiveness, institutional sedimentation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梁丽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