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孙菲菲在社交媒体上的发文,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她的经历,撕开娱乐圈“潜规则”的冰山一角。而这种“用不正当手段绕开规则、捞特权”的灰色操作,并非只存在于娱乐圈。
“潜规则”的背后,离不开利益驱动。有的人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突破规则底线,形成“你不守我也不守”的恶性循环。例如,有的医院负责人收受药品回扣,把疗效一般的药品送进采购清单,患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耽误治疗。
无论哪个领域,一旦“潜规则”占了上风,侵蚀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和信任。一些人把“妥协潜规则”当成生存智慧,觉得“按规矩办事太傻”,久而久之,“潜规则”反倒成了行得通的“明规矩”。正因如此,“潜规则”歪风,有时让实干者没了机会,投机者反而得到好处,最终导致踏实干事的人少了,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潜规则”虽隐蔽,但并非无法破除。近年来,一些地方推行幼儿园、小学招生线上报名、公开摇号,杜绝线下递材料的暗箱操作;电子挂号、药品集采普及后,专家号线上放出,“黄牛”没机会囤号;药品价格公开透明,回扣空间被压缩。特别是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各级党组织大力纠治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侵害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这些举措都足以证明,只要有动真格的决心,“潜规则”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治理“潜规则”,必须扎紧制度笼子,让规则清晰、监管有力。投机者之所以能钻空子,往往是因为规则本身存在弹性空间。要把模糊的规则细化,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标准,让“按规则办事”有章可循。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通过随机抽查、回头看等方式,确保监管始终在线,彻底杜绝“钻空子没风险”的侥幸心理。
同时,要从内部切断“潜规则”链条。行业主体需主动掀开“暗箱”,把核心的业务流程、关键的决策依据、重要的信息数据,向服务对象或社会公开,让每一步都可查、可溯、可监督。组建内部监督小组,定期自查自纠,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干预。更要主动引导清风正气,通过制定行业公约、开展合规培训、学习作风新规,传递“靠实力竞争、按规则办事”的理念,让守规则成为行业共识。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将资源配置、职称评审等关键环节置于阳光之下,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建立便捷高效的举报反馈机制,对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
风气转变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面对“潜规则”等不合理要求时,要坚定地表明立场,不因怕得罪人、被边缘化而妥协,坚决以个人态度打破“人人顺从”的恶性循环。善用正规举报渠道,无论是行业乱象还是权力违规,遇到“潜规则”时不沉默、不放弃,通过法律途径推动问题解决。
“潜规则”的破除不是一蹴而就的,“明规矩”每前进一分,“潜规则”便会后退一分。当规则足够清晰、监管足够有力,行业主动自治、个人敢于发声,“潜规则”就会慢慢失去生存土壤。办事不用找关系、发展不靠走捷径,人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里凭实力打拼,这才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