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基层治理】民情双访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探索建立的“民情双访”机制,通过推动基层社工常态化深入社区、走访家庭、联络单位,全面精准收集社情民意,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与服务温度。这一“日访+夜访”相结合的模式,以其系统性、主动性成为撬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支点。

精准摸底,绘制“民情图”。社工以网格为基础,开展常态化、全覆盖的逐户走访。制度要求专职社区工作者将50%以上工作时间用于走访,确保每日有超半数人员下沉网格。通过信息化系统动态记录居民的人口、健康及特殊需求等关键信息,并重点为低保户、残疾人、独居老人等群体建立个性化个案台账,最终形成全面、直观的“民情地图”,为社区制定科学治理策略与精准服务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倾听诉求,搭建“连心桥”。走访的核心是真诚沟通。社工深入居民家中,耐心倾听心声。无论是小区停车难、环境整治等公共议题,还是家庭矛盾、个人困难等私人困扰,居民都愿意坦诚交流。社工对各类诉求做到认真记录、及时跟进、限期处理、结果反馈,形成了闭环管理。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更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

多方联动,难题解决“加速度”。面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社工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实施分类处置机制:简单问题现场协调解决,复杂问题则启动“民情分析联动破题”机制,协同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例如,某老旧小区突出的电动车充电安全隐患通过此机制被精准识别,并成功列入镇级民生实事工程,最终通过政府出资建设集中充电设施得以圆满解决,获得居民高度评价。此举实现了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的转变,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培育自治,激发社区“新活力”。“民情双访”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渠道,更是发现和培育社区骨干的“伯乐”。通过走访,一批热心公益、有威望、有能力的居民骨干被发掘出来,进而组建了各类兴趣社团与志愿服务队。这些队伍在环境维护、助老扶弱、矛盾调解和邻里互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带动了更广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持续增强,“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日益巩固。

通过精准摸底、倾听诉求、多方联动、培育自治的闭环运行,“民情双访”机制让社区治理更具人性温度、决策精度和执行力度。该机制的成功实践表明,真正有效的治理始于脚下,成于用心,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卫东桥社区 徐艺芳)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