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纵横 > 正文

【社会纵横】培育高素质数智人才需多方协同发力

社会纵横2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各行业对既懂技术又懂战略的领军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这类人才既要深度理解国家政策导向、精通技术原理和前沿趋势,又要具备推动技术产业化、整合资源、领导团队的战略素养,亟需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产业、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以便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数智化人才。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人才培养格局,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交汇点,应积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全流程,构建“学—练—创—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同步建立“动态监测—快速响应—迭代优化”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更好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场景、人才需求深度融入教育生态,逐步构建起技术穿透力、产业洞察力、价值判断力有机统一的数智人才教育体系。

教师作为数智人才培养的关键执行者,其数智素养直接决定教学效果。高校应建立系统化培训机制,引导教师掌握“技术为教学服务、为育人赋能”的逻辑,同步引进企业技术专家、科研院所学者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联合授课等形式,让校内教师接触产业一线的数智应用案例和伦理实践,主动将产业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系统开发融合技术原理和行业应用的跨学科课程模块,如:通过与企业合作设计真实项目驱动的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运用AI技术解决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场景中的实际问题。此外,可探索组建“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师团队,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数字技术研发或数字创新项目,以动态评估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教学内容。

科研机构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策源地,应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精准链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痛点,建立“需求导向—基础研究—应用转化”闭环机制,针对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算法瓶颈,联合高校组建跨学科实验室,将理论突破转化为产业解决方案。同时,深化与教育体系的协同创新,通过开放科研平台、共享实验数据、共建实训基地,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开发基于真实科研数据的教学案例库,或设立“科学家进课堂”机制,让学生参与国家级课题的预研阶段,并在技术研发中嵌入社会影响评估框架,为数智人才培养提供价值引领,最终形成“技术突破—教育反哺—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 王闰)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