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这所因水而生、缘水而兴的学府,以建校110周年的历史厚度,为“青春何以报国”这一时代命题提供深刻注脚。水脉与国脉从来紧密相连,而当代青年的奋斗轨迹,正深深镌刻在治国安邦的江河经纬之间。
水脉连着国脉,水运关乎国运。从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实业救国、水利兴邦”初心,到如今30多万学子投身水利工程战场;从郑守仁破解截流长江这一世界难题,到茆智引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惠及全国超1/10水稻种植区……一代代青年之所以能成就斐然,关键在于始终将个人奋斗锚定在国家需要的主航道上。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首在立大志、明大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青春的脚步踩准时代的鼓点。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避免“内卷”迷途,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自身坐标,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创新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面对水生态治理、资源调配、灾害防控等复杂课题,河海青年以科技为桨,驱动水利事业驶向智能化、生态化新航道:从数字流域织密防汛预警网,到深海探测技术实现跨越;从轨道卫星监测水利大数据,到新安江模型解锁水文密码……这些创新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青春的价值,须在攻坚克难中彰显;创新的能量,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释放。当代青年投身强国建设,尤须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处发力,以创新突破贡献青春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江苏水资源管理考核实现“十一连优”的背后,是青年工程师在姑苏古城河道用生态技术重现“小桥流水”的诗意,是技术人员在昆山乡村水网改造中让涝区变身“水美乡村”,是科研人员在大丰海域突破海上风电基础技术。这些实践证明:青春华章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当代青年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深入基层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在奋斗中锤炼本领,让青春在脚踏实地中绽放绚丽之花。
从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千年智慧,到南水北调惠泽千里的现代奇迹;从赤山湖灌溉工程历经1700多年风雨仍守护秦淮河流域,到节水灌溉技术增产节支超百亿元——水利事业的生生不息,靠的正是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精神的赓续。今天,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尤需从前辈手中接过旗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跑好属于自己的一棒,让青春在传承与创新中闪耀光芒。(王小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