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由中企承建的坐落在喀麦隆南部大区的曼维莱水电站水渠。新华社发
9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方愿同其他金砖国家一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今年前7个月,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60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7%,展现了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决心、战略自信和坚实步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已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成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压舱石、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发动机、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加速器,彰显了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行动、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践行多边主义的中国行动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多边主义受到冲击。面对这些挑战,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为世界繁荣发展不断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凝聚集体共识,加强团结协作。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中国坚持尊重各共建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主要关切,以国家间合作规划对接为战略支撑,共同探索构建政府、议会、政党、民间等宽领域交流沟通机制,把合作愿景转化为共同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现实图景。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以自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凝聚最大共识,开展形式多样、体现各方智慧的真诚对话和有效合作。
尊重彼此差异,保持战略沟通。中国秉持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深入对接各方发展要求,回应人民期盼,尊重各方的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以及自主选择的政治道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共建国家人民。同时,强化命运与共的集体意识,同心协力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工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板问题。通盘考虑现实利益和长远效益,建立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努力让共建项目既能实现经济上的综合收益,又能满足当地民众的感知需求。
用好各国禀赋,做大合作盘子。共建“一带一路”立足各方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找到适合各方共同发展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对接,开创发展新机遇、共谋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例如,今年9月初,中国同巴基斯坦共同发布《关于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5—2029年)》,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对接合作。各共建国家正确把握、用好用足各方优势,不断加强和优化在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可持续合作,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不断提高合作的整体效能,走出一条符合各方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深受世界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不仅是维护经济全球化、实现多元互惠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而且是加强区域合作、维护世界稳定的中国主张,以其独特的实践逻辑探索全球治理创新模式、拓宽全球治理崭新实践,为维护国际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创新全球治理模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面向世界上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敞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跨越不同文明、文化、制度、地域等的差异,已成为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国际合作新框架。中国和各共建国家积极探索可持续开放、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构建既契合各方现实发展需求、又吸引其他国家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新模式。共建“一带一路”以优势互补为契机,以共同发展为最终目的,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博弈游戏,持续在合作领域、合作层次、合作范围上共同努力,打造亲密友善、包容并蓄的“朋友圈”,为全球和地区治理树立新典范。
因应全球治理挑战。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互联互通,即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为打通全球治理中的痛点难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中国把优化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不断破解境内外互联互通堵点卡点,打破全球经济治理的结构性障碍与关键性瓶颈。中国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国际标准和规则的互认、衔接和制定,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致力于打造更加公正、合理、适配多元需求的全球治理规则。各共建国家把人文交流作为厚植民心相通根基的纽带,开展“丝路心相通”行动,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推动全球发展共享。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各共建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中国坚守开放本色、绿色底色、廉洁亮色,倡导共建开放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廉洁丝绸之路等,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及地区合作、治理的共享平台。中国持续深化与共建国家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携手各方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同乘绿色发展之舟。中国发挥自身在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优势,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打造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弥合全球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推动各国共同迈向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汇聚全球创新动能的中国力量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要素和动力源泉。
凝聚创新发展合力。共建“一带一路”既超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也摆脱了零和博弈的思维困境,为共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今年上半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达1.5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约1.3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实际行动,团结各国共同抵制国际科技合作中的霸权主义,打造更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创新发展环境,让各国都能在全球创新生态中发挥独特作用。
丰富人文技术智力支撑。中国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与各方共同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搭建多元化的科技人文交流平台,促进科技人文的创新融合和互动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联合科研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为依托,不断深化各国在科技人文交流、空间信息科技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全球创新要素融合发展,形成全方位跨领域的创新合作空间,合力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
培育创新增长价值潜能。中国坚持在创新发展、平等包容、团结协作、普惠共赢基础上,与各方共同挖掘数据、绿色、健康等新合作领域的价值潜能。在前不久举行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中方宣布从明年开始将实施上海合作组织博士生创新培育计划,共育学术科研卓越人才。中国持续加强涉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不断培育创新合作新的增长点,在开放合作中促进创新发展成果共享,以高水平互联互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塑造多元融合的科技生态体系,为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创新格局擘画新蓝图。
展望未来,中国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务实举措与各共建国家携手前行,推动将政治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在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张俊龙、陈松友,分别系贵州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江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