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的生产车间里,一颗颗来自内蒙古的瓜子翻滚出诱人焦香,这香气不仅飘满了10米外的展销馆,更飘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天地。百丈镇以小小瓜子为突破口,串联起“百丈百味”产业链,用组织协同、文化赋能、标准升级的组合拳,破解了山区农产品发展难题,为乡村片区组团共富写下了生动注脚。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根基,但不少山区乡村面临“小、散、弱”的产业困境。百丈镇的破局之道,在于跳出“就产品论产品”的局限,用产业链思维织密发展网络。“片区统筹—合作社参与—强村公司运营”的三级模式,让零散的工坊拧成了“一股绳”;“1+N”的产品体系,以“百丈百味”公共品牌为牵引,将瓜子、笋干等特色产品整合打包,既解决了“卖一季”的痛点,又形成了“全年有货、多元互补”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抱团取暖”的智慧,正是乡村产业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冲锋”的关键,18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7.2万元的成果,印证了片区组团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农产品要想“出圈”,光有规模不够,还得有“文化味”加持。百丈镇的巧思在于,让土特产搭上文化“快车”,赋予产品更深厚的价值内涵。从“村博+百味”的跨界系列,到融入非遗元素的沉浸式体验,再到“百丈瓜子节”等农文旅活动,每一处设计都在挖掘在地文化与产业的联结。当一颗普通的瓜子被赋予乡村记忆、匠人精神的标签,它就不再是简单的零食,而是承载着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这种“产业+文化”的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更让消费者在品味美味的同时,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为产业增值打开了新空间。
标准化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通行证”,也是农产品赢得市场信任的“定心丸”。百丈镇探索的“资源整合+标准认证+订单联结”模式,精准击中了山区产业的“软肋”。强村公司统一整合资源、申请SC认证,为产品筑起质量“防火墙”;“订单农业+技能培训”则让农户从“盲目种”转向“按需产”,既保障了原料的稳定性,又提升了生产的规范性。订单量同比增长80%、与50余个产业大户达成合作的亮眼成绩,证明了标准化建设是乡村产业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只有让产品质量“看得见、摸得着、可追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一颗瓜子的“蜕变”,看乡村共富的“破局”,百丈镇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乡村发展不必拘泥于“大项目”,立足本土特色,用好用活组织优势、文化优势、标准优势,小产品也能闯出大市场。如今,百丈镇正朝着瓜子产量20万斤、“百丈百味”销售额600万元的目标迈进,这条以小见大、全域联动的共富路,不仅为余杭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借鉴,更向我们展示了:只要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乡村的每一份“特色”,都能成为推动共富的“亮色”。
(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政府 李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