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浪潮新闻推送的一则短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一名小伙骑车经过路口,身旁一位大爷突然伸手拽住他,并随即顺势倒地,意图上演“碰瓷”戏码。谁料,小伙反应迅速,瞬间避开大爷并稳住车身,全程未与大爷发生实质碰撞。有网友留言:“大爷这翻滚算是白练了”。戏谑背后,实则折射出“碰瓷”这颗社会毒瘤,正悄然侵蚀公共空间。
“碰瓷”,原指旧时江湖骗子的行骗伎俩,如今却在街头巷尾玩起“变形记”。从拽车把、撞车门到伪造现场、虚构伤情,“碰瓷”者的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利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杂性钻空子,把马路变成牟取私利的“围猎场”,让路人遭受着可能“被讹”的风险。
2020年印发的《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碰瓷”行为作出准确界定:所谓“碰瓷”,是指行为人通过故意制造或者编造其被害假象,采取诈骗、敲诈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财物的行为。此类违法犯罪行为性质恶劣,危害后果严重。交通层面,“碰瓷”者在人员密集的道路上,故意制造碰撞、倒地等假象,给本应秩序井然的道路交通增加安全风险。从社会信任体系看,当善意救助可能被讹诈,当“扶不扶”成为令人纠结的选择题,社会关系便在猜忌中疏远。
“碰瓷”现象为何屡禁不止?一方面,源于部分“碰瓷”者的侥幸心理,这些不法分子揣着“手段高明难识破”的妄念,即便败露也觉得“小恶不究”,只需承担轻微后果,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受害者的“息事宁人”心理,无形中助长了歪风,遇事后为图省事选择掏钱私了。更有“碰瓷”者被识破后甚至恼羞成怒抢劫伤人,这种无奈的妥协反而让“碰瓷”者尝到甜头,形成“讹诈—得逞—再讹诈”的恶性循环。
马路作为公共空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日常出行,也承载着社会运行的基本伦理。在马路上,我们期待的是“让一步海阔天空”的礼让文明,是遇意外时“伸手扶一把”的善意传递,而非处心积虑的算计、防不胜防的陷阱。要彻底铲除“碰瓷”这颗毒瘤,须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
完善预警系统和大数据监控。搭建识别“碰瓷”行为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迅速打击“碰瓷”行为。对“突然倒地”“故意变向碰撞”等异常行为实时捕捉、智能预警,推动智能监控设备与车载记录仪数据互通,实现“碰瓷”现场影像即时调取与固定,让证据链更清晰,为执法部门精准打击提供依据。
筑牢打击“碰瓷”行为的法治屏障。面对新型“碰瓷”手段,相关法律法规应逐步完善修订,将变异行为尽数纳入规制范畴,让入罪标准与量刑幅度精准匹配。同时,司法机关更要铁腕办案,对情节严重、多次“碰瓷”者坚决从重处罚,杜绝简单以“民事纠纷”了事,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震慑效应。
汇聚抵制“碰瓷”行为的社会合力。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制作通俗易懂的普法短视频、系列漫画,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拆解“碰瓷”套路、讲清法律后果,鼓励公众遇疑似“碰瓷”时及时报警、留存证据,支持目击证人通过“随手拍”提供线索,在全社会营造“碰瓷”必被惩、失信必受限的氛围。
诚信是立身之本,道德是行事之基。须彻底斩断“碰瓷”者伸出的贪婪之手,不让善意在冷漠中枯萎,更不让信任在猜忌中受损。愿每条马路都成为文明传递的纽带,每次出发都心怀坦荡,每段归途都满载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