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贷款养老”须慎重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

此前,湖南省多家农商银行推出以补缴养老保险等为专属用途的“养老贷”产品。一时间,“贷款养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所谓“养老贷”,是指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专门用于其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待客户按月领取养老金时,将部分养老金分期偿还贷款本息。相较于其他贷款产品,此类产品具有门槛低、额度高、手续便捷、专款专用等特点,有补缴养老保险费、提高缴费档次需求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都可以申请。

为什么会推出“养老贷”?究其原因,主要是贷款人即参保人,想获得更多养老金的愿望与缴费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快速提高,但对大量灵活就业的居民而言,普遍存在缴费年限不足或缴费档次偏低问题,部分农民甚至尚未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养老贷”的目标群体,主要有两类:一是之前没有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需要一次性补缴保费,然后享受领取养老金待遇的群体;二是之前按照较低档次标准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现在希望提升缴费档次,进而获得更高养老金的群体。有机构按当地养老保险标准,算了一笔账:如果居民不补缴,每月领取养老金180.37元;按最高档补缴,每月扣除月供后还可领取229.7元,比之前每月多49.33元;15年贷款还清后,每月领取824.27元,相比不补缴可多领643.9元。也就是说,“养老贷”确实解决了居民想补缴、但短期筹措不到足够资金的痛点,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然而,看似一项很有吸引力的“养老贷”业务,却于7月10日被湖南省农信联社紧急“叫停”,有关产品宣传和视频也迅速下架。不可否认,“养老贷”是地方金融机构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寻找新的信贷突破口的探索性尝试。与之相似的,还有广西曾推出的“续保贷”,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仔细分析,背后隐藏着潜在风险。

产品性质存在合规性争议。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2月公布的《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的用途为“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而“养老贷”是否属于个人消费贷款、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否属于“个人消费”用途,并不明确。

“养老贷”产品存在呆账坏账风险。确保“养老贷”产品运转良好,需要满足严苛的条件。如果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后,遭遇生活困境难以履行还贷义务,银行会面临较大的执行障碍。有的银行将呆账坏账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然而,为承保此类风险而支付的保险费,仍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会进一步瓦解“养老贷”的“划算性”,加剧产品运营的复杂性。

金融创新值得鼓励,但需要把握尺度和边界,不能脱离金融产品的基本逻辑,不能为了短期的业务量而无视风险。应规范养老金融创新的途径,如适当降低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管理费用、提供适合老年群体风险特征和支付能力的保险产品和养老金融产品等。加强金融监管,对存在重大风险隐患、合规隐患的养老金融创新行为,及时进行干预并纳入清单管理,将规范监管与保护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有机统一起来,为养老金融的发展划清安全底线。

养老金融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相关金融机构既要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服务好低收入居民,又要牢固树立风险合规意识,适当引入商业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资金使用闭环,更好地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