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刊发的《拓宽多元路径,别让学生困在单一赛道》一文报道:北京大学发布了关于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此外,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一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北大放弃绩点制”的消息,迅速引发广泛讨论。
“告别”绩点制,剑指“唯绩点论”痼疾,是推进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值得点赞。然而,改革之路并非坦途,倘若改革后的多元评价体系缺乏科学严谨的设计,难以量化和比较,可能会受到人情、利益关系等不利因素干扰,影响评价结果公平公正,改革初衷最终会变形走样。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将“绩点制”改为“等级制”等其他评价方式,也未必能完全打破“唯名次”“唯第一”背后的“内卷”逻辑,甚至会催生“卷竞赛”“拼背景”等新焦虑,“为卷而卷”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推进学业评价体系改革,需要的是告别“单一式”内卷,推进具有公信力、经得起考验的多元评价体系,真正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添动力。
学业评价改革作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既要“破旧立新”,也要“稳中求进”。例如,清华大学在实行等级制的同时,依然保留绩点制的转换与对应机制,不仅降低学生专业学习的比较压力,也让学业评价更具科学性与客观性。同时要看到,从2024年起,清华大学明确:大一第一学期的课程不计入绩点,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容错空间”。
总体上看,学业评价体系须服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消解“绩点制”背后的焦虑,不仅要摒弃“为卷而卷”的病态逻辑,更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立足专业特点,由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与师生代表聚焦思想品德、知识掌握、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重要方面,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设置更加客观、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同步建立动态校准机制,让学业评价更加公开公正。
“唯名次”“唯排名”的内卷焦虑,本质上源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以及成长发展道路的不通畅。纾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困境,关键在于全社会共同发力,拓宽多元培养路径,不断开辟新赛道,为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拆墙松绑、铺路搭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将生涯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可通过在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专业导师等方式,引导学生以专业志趣规划人生道路。用人单位要破除陈旧观念,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不能“换汤不换药”,不仅要破“卷”立新,构建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评价体系,而且需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拓宽多元路径,不让学生困在单一赛道。当“行行皆有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培养“立交桥”真正畅通时,困在赛道的焦虑方能真正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