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浙BA”、海南“村排”……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群众赛事蓬勃兴起。8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群众赛事如何避免“复制粘贴”?》一文指出,如今,我国群众赛事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成长的烦恼”依然不少。一些赛事组织方忽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群众需求,盲目抄袭,陷入同质化困局。群众赛事的魅力在于“接地气”,他人经验可审慎借鉴,自身优势更需深挖细掘。
实际上,群众赛事并非首次成为关注热点。贵州“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将“村BA”赛事通过屏幕呈现在人们眼前,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文化“留量”。这些主打“接地气”“参与度”的群众赛事,或许在对抗性和专业度上难以与职业赛事相匹配,却通过赛事制度创新,让原本“遥不可及”的竞技体育走到群众身边,真正成为广大群众业余生活讨论的“热门话题”,同时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
与此同时,有个别地区在组织举办赛事时忽视群众需求,盲目对成熟模式进行“复制粘贴”。不可否认,我国地方性、群众性的体育赛事尚未走出“生长期”,各方参与者应当主动迎接挑战,探索“破圈”战术,帮助群众赛事积极跑出创新“空位”。
群众赛事若想在越来越“内卷”的竞争中获得关注,把流量热点转换为产业长远发展的“快攻”机会,完善的设施、科学的管理流程缺一不可。在贵州台江打响的第三届“村BA”联赛最初上热搜榜后,就迅速完成了筹备场地、组织队伍的后勤准备,保证参赛球员的返乡节点和比赛赛程贴合重叠,把一时的“话题标签”转化为赛事当地的“第一印象”;建设“流量”下的生态体系,同样需要及时转变思路,针对“村BA”平台小、周期性的特点,总决赛冠军台盘村选择利用前期红利积极引入国际球员打造篮球生态,在保持民俗文化的同时有序合理地进行品牌商业化,占据先发优势赋能跨地区平台建设,让群众活动真正成为连接人与城市沟通情感的纽带桥梁。
群众赛事需要文旅结合做好战术策应。在浙江遍地开花的“浙BA”,更像是本地篮球爱好者共赴“山海之约”的舞台,赛场上健儿们的跑动争抢固然令人澎湃,村前村后、青山绿水前的“草根”球赛亦暖人心。市县区不分家的赛制点燃本地居民的观赛热情,并配套推出“赛事票根”专项优惠,为“夏日经济”提供巨大客流,用观赛“激情”助攻消费“得分”。赛事搭台,文旅唱戏,找到文旅的“支点”,就不难撬动文化健康俱备的消费契机。
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锐、感受最深切,群众的选择才是赛事创新的源头动力。福建厦门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比赛首创“亲子双打”模式,不仅为紧张激烈的竞技赛场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更让赛事真正实现“一老一小”全年龄段覆盖;江苏常熟将群众赛事下沉至村和社区一线,让体育活动来到百姓“家门口”,针对社区空间特点增设“五人足球”“村跑”等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积极打通基层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
让群众赛事实现创新“领跑”,绝非“喊口号”“拍脑袋”就能做到,而要让群众当好大众赛事的“首发球员”,把准不同地域的需求脉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创新活动宣传与推广,提升赛事吸引力与综合价值,让全民健身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