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减负更要“肩负”

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印发以来,各地积极落实基层减负举措,大力倡导精简高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有效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然而,个别地方却出现政策理解偏差,把“减负”等同于“减责”、把“松绑”异化为“松劲”。这种只减负、不“肩负”的现象,违背了基层减负的初衷,辜负了群众期望。

减负,是为了让基层“轻装快跑”、提质增效,其关键在于把节省下来的精力转化为干实事的动能。这要求基层干部到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项目现场等实干一线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了解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明确民生工程发力点,真正把矛盾化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服务提升在一线。既要“上接天线”,准确把握政策方向和工作要求,也要“下接地气”,做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等民生大事的同时,解决好矛盾纠纷、日常琐事等民生“小事”,推动政策原原本本落实、服务贴心暖心到位。只有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逐渐提升,基层减负才是真正减到关键处、落到实在处。

要让基层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除了提升其自身认知外,还需要激励与约束。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领导干部更要充分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工作,把重心放在一线和“现场”。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干部搭建平台。同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实绩导向,用“软引导”推动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将基层减负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和舆论监督范围,对落实不力、问题突出的严肃追责问责,并公开通报,用“硬约束”遏制不良作风。

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负担,增的是实干担当的份量。唯有不断向基层扎根,扎进田间地头的泥土、扎进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扎进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才能实现既减负又“肩负”,真正把基层减负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耿澜书  陈妍潼)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