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严防“政绩工程”沦为“债务陷阱”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据央广网消息,财政部门户网站发布“财政部关于六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金额之大、涉及面之广,触目惊心。其中,“福建省厦门市通过国有企业垫资实施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安置型商品房项目等,新增隐性债务683.96亿元”作为典型案例被通报,厦门市多名干部被问责。通报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明确要求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这次典型案例通报,是为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有的地方表面看是发展“提速”,实则是债务“堆积”、风险“转嫁”。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类现象并非个案,背后暴露出有的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扭曲和底线思维的淡薄,须引起高度重视。

隐性债务问题绝非技术性“失误”,本质是政绩观“跑偏”的恶果。极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将干事创业简化为上项目、投资金,在快出政绩、任期见效等功利思维驱使下,走上“举债发展”的险路。他们热衷于打造“形象工程”“样板项目”,企图在任期内“留下一笔”,即使把债务留给后人、把风险转嫁未来,也不足为惧。为掩盖财政压力,不惜通过平台公司垫资形成“账外循环”,以“政府兜底”突破举债红线,甚至将PPP项目异化为“变相融资工具”。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虽可营造短期繁荣假象,却埋下长期风险隐患。

政绩观一旦偏离正轨,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干部追求政绩本在情理之中,但绝不能以牺牲财政安全和发展可持续为代价。任何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无视风险的项目,哪怕规模再大、场面再“壮观”,都不是真正的政绩,而是未来的“负资产”。

底线思维一旦失守,所谓“政绩”终是空中楼阁。从通报案例看,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对债务风险的压力评估和对财政纪律的严格遵守,甚至对党中央“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的制度要求置若罔闻,反映出风险意识与底线思维的严重缺失。将“政策红线”视为“弹性界线”,将“风险自担”当作“他人买单”,致使隐性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一旦土地市场遇冷、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政府就容易陷入“借新还旧”、循环举债的困境,甚或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防范隐性债务风险,重在端正政绩观。干事创业绝不能等同于“盲目投资”,发展经济也不能突破政策红线。这不仅是工作能力问题,更是政治担当和党性修养。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再认识,将科学理财、风险防控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实施穿透式监管,紧盯PPP、融资代建、国企垫资等风险高发领域,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于典型问题,要动真碰硬、从严追责,形成震慑。

治理隐性债务,关键在于扎紧制度笼子。各地须加快建立健全隐性债务全流程监控机制,推动项目审批、资金来源、还款计划等信息公开透明,让所有政府投融资行为置于阳光下,纳入约束中。平台公司要严格依法运营,杜绝违规变相举债。PPP项目需严格遵循“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原则,从源头上防范“政绩工程”沦为“债务陷阱”。

政绩可以追求,但绝不能带“病”上路;发展要有速度,更要守住“红线”。政绩观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隐性债务警钟已经敲响,唯有回归理性、尊重规律、守住底线,才能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扎实业绩,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