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调查研究务必求真求深求实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领导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需以“求真”的态度、“求深”的韧劲、“求实”的担当,在调研中锤炼过硬本领,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

调研的本质是“察实情”,若偏离了“真”的轨道,便会沦为形式主义。“真”,不是靠表格里的数据堆砌,而是来自田埂上的“拉家常”、车间里的“问生产”、院坝里的“解难题”,是群众掏心窝子的信任,是让问题暴露出来的真实。现实中,个别干部存在把调研当“任务”,提前踩点、摆拍作秀,看似“深入基层”,实则“浮光掠影”;或是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对“不便展示”的“痛点”避而远之;或是将调研异化为“镀金”工具,只重“留痕”不重“留绩”。这些现象背后,是政绩观的错位、责任心的缺失,更是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背离。真正的“求真”,要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只有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把“问题有没有解决”作为衡量尺度,才能听到真话、察到真情。

调研的深度,决定了决策的准度。一些调研停留在“看表面、听汇报”的浅层,对问题的根源“挖得不深”,对矛盾的症结“把得不准”,导致政策落地“水土不服”。究其根源,是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习惯用“经验主义”代替“调查研究”,用“主观判断”代替“客观分析”。调研要“蹲下去”“扎进去”。工作中要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工作推进中的堵点,带着问题“解剖麻雀”,跟着线索“顺藤摸瓜”,从个案中找规律,从现象中看本质。只有把调研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延伸到矛盾最集中的地方,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找到真正的破题之策。

调研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要避免把调研当“终点”,切忌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束之高阁”,对群众的诉求“置若罔闻”。“求实”就要时刻“干起来”,既要将调研结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硬招实招,更要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要建立“调研—决策—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又要把调研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让干部在解决问题中锤炼担当精神,在回应群众期待中厚植为民情怀。只有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才能真正让群众感受到调研带来的变化。

调查研究永远在路上。只有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沉入基层,在“真调研”中练出“硬本领”,在“深思考”中悟透“大道理”,在“实作为”中答好“为民卷”,才能让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