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外卖大战”之一:谁在“卷”,“卷”了谁?
陈 白
今年4月以来各大平台掀起的“外卖大战”仍在持续。随着各平台持续推出高额优惠券吸引顾客下单,各平台订单量屡破纪录。据不完全统计,平台已经累计砸下近千亿资金,补贴券满天飞。
最初来看,补贴搅动了市场、带来了“鲶鱼效应”,消费者得了便宜和实惠,商家也能通过这一机会拉动销量,平台则扩大了市场份额。然而,随着补贴大战逐渐从一场营销策划成为了一场持久战、并正在改变餐饮市场格局时,一种更为复杂的“蝴蝶效应”正在发生:不少餐饮商家反映,“补贴战”后钱没多赚,属于“赔本赚吆喝”、“不做没客流,做了难盈利”。
“外卖大战”走到今天,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这场以补贴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竞争,到底“卷”的是谁、又困住了谁?
应承认,平台企业投入资金和流量,通过新的竞争方式和组织形式,改变了传统的餐饮消费格局,加速了消费者线上订餐习惯的养成,并为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增量市场。这种市场拓展行为本身具有其商业合理性。
也必须看到,随着补贴持续,在资金、议价能力和数字化运营上处于弱势的中小商家,被置于一种不对等的竞争环境中。他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参与补贴以获取平台曝光度,但这会侵蚀利润;要么不参与,则可能在大量的平台信息中被边缘化。这种流量分配机制,使得商家付出了利润成本,却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户忠诚度和品牌资产。同时,应对激增的低利润订单也加大了其经营压力。当商家的营收过度依赖单一平台时,其经营自主性也会受到相应限制。
餐饮行业有其特殊性,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市场。当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向具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的大型连锁品牌倾斜。而那些以独特口味、服务个性化的“特色小店”,可能会因为无法在持续的价格战中维持盈利而退出市场。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市场多样性的降低。消费者的选择看似增多了,但可能更多地局限于少数几个大型品牌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城市的商业风貌和餐饮文化的丰富性或将受到影响。而且,当大量商家的经营高度依赖少数几个平台时,整个餐饮零售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可能会降低。因此,是时候超越简单的“谁输谁赢”视角来理解这场“外卖大战”了。现在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其对整个餐饮生态的长远影响上。
归根结底,这场看似热闹的“外卖大战”,最终考验的不仅仅是平台的资本实力和市场策略,更是其作为行业引领者的格局与社会责任感。要知道,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要提供者,是市场多样性的基础。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呼吁平台方能从“流量思维”向“共生思维”转变。这场补贴大战的终点不应是谁“卷”赢了谁,而应是整个行业能否通过竞争,构建起一个让大、中、小各类商家都能健康成长,让消费者获得可持续的优质服务,让骑手获得应有尊重和保障的良性循环。
唯有当平台将其成功与整个经济生态的繁荣紧密相连时,才算是真正打破“内卷”、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新增量。
人民网三评“外卖大战”之二:为什么“卷”,“卷”什么?
崔丽丽
当前,互联网应用市场的用户增长空间几乎见顶。此时,要寻求用户规模增长,一些平台企业便将目光转向存量市场的用户争夺。近期备受关注的“外卖大战”,就是这类竞争的一个直观样本。
一般而言,在稳定的市场格局下,同一领域内的头部平台通过集聚更大量的用户或者数据来摊薄履约成本、提升用户体验,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相对规模较小的平台要实现反超,就必须想办法撬动用户“倒戈”。采取向用户发放优惠券(即价格补贴)的形式,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当一个平台启动大规模的优惠券发放,用户会因为价格优惠而“蜂拥而至”。这时,其他的平台为了减少用户流失,往往会跟进补贴,导致了“补贴军备竞赛”的形成。早期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就是先例。
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了用户的价格敏感度。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平台算法也会迎合这种“低价就吸引”的消费偏好,通过平台参与并促动商家共同补贴消费,以降价换流量。
也要看到,场景化消费的趋势更为明显。比如,看带劲儿的苏超,要有生啤相伴;生活中的小确幸,需要即时犒赏……文旅、体育、娱乐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元素,具有高度场景化的特征。这些为人们营造“美好生活”气氛的场景,也带来了不少增量即时消费。为了快速在这类即时场景锁定消费者“偶发”的需求并实现商业转化,就需要精准捕捉或针对性推荐,以及快速实现商品的线下交付。这些能力是过去餐饮外卖平台就已经具备的,因而争夺即时零售市场就先从餐饮外卖领域“打响了第一枪”。
平台“内卷”本质是市场结构变化、消费行为变迁、平台增长的内生动力与机制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市场供给趋同的前提下,如果外卖平台为了短期内获得用户规模优势而协同商家将竞争聚焦在价格层面,一方面,会给餐饮商家带来管理挑战:订单倍增带来原材料、人手等多方面的剧烈波动,带来管理上的挑战。如果未能及时调整应对,则会给商家带来高昂的成本,导致了“增量不增收”的情况;另一方面,价格层面的竞争,无法倒逼商家提升供给的质量或水平,不利于市场创新。此外,平台也可能由于线下履约队伍准备不足,而产生不良消费体验,产生消费群体不满甚至舆情。
以价格比拼为核心的“外卖大战”不可持续。唯有跳出“低价陷阱”,告别“内卷式”竞争,构建以技术效能与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新平衡,方能实现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三评“外卖大战”之三:谁会赢,怎么赢?
岚 山
近期对“外卖大战”的讨论不绝于耳。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彼此之间“卷”起来,平台获客、商家走单、骑手挣钱、消费者得实惠,何乐而不为?其实不然,看似各方受益,实则难有赢家。
“外卖大战”究其实质是资本驱动下的“以烧钱换市场”为特征的“内卷式”博弈。不去拼技术、拼创新,而是通过“价低者得”的粗暴逻辑抢夺市场份额、占领用户关注。由此带来的繁荣只是一种短期假象,长期来看不仅不可持续,而且容易遭到反噬。
举例来说,在平台高额补贴的刺激下,部分商家为了赶订单、压成本,就有可能通过降低外卖品质等方式“偷工减料”,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骤然上升;迫于“内卷”压力,商家不参加补贴就没有流量、参加补贴却又负担不起成本,原本用来扩大经营、技术创新的资金、人力等宝贵资源,在外卖大战中被白白耗费;“重奖之下”,外卖骑手“舍不得休息”,订单暴增带来的超时风险、体力极限,极有可能转化成道路交通风险、身体健康隐忧;更遑论食物浪费等现实情况……
不难发现,当价格不再体现价值,“外卖大战”的结局最终滑向的是整个行业生态的萎缩。而那些所谓眼前到手的“实惠”,终将被未来的市场加倍收回。
透过“外卖大战”,我们可以更加理解从中央到地方对“内卷式”竞争大力纠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企业把价格战作为核心竞争策略,以“相互消耗”取代“竞合进步”,以“短期生存”压倒“长期发展”,就会在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中陷入低效率增长困境,对产业、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平心而论,从一家成长的企业,到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优胜劣汰的竞争是常态。然而,“内卷式”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企业不是通过降本增效赢得价格优势,而是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陷入低质量竞争的恶性循环。这种不良倾向不仅会传导到全行业,挤压了产业链上下游利润空间,对生产环节形成毁灭性打击,而且还将扩散至整个市场环境,让秩序变得混乱、规则遭到破坏,客观上阻断行业创新、阻碍高质量发展。
今时今日,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卷得越严重,浪费越严重,效率越低下。“内卷式”竞争看似短期内刺激了消费,实际上通过低价策略、过度竞争乃至垄断操纵市场,扭曲了价格信号,无法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配置,任其发展势必影响扩大消费、提振内需。
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效率提升,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以竞争之名,行“内卷”之实,既损人也不利己。去关注市场趋势、用户需求和产业动态,去打造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差异性,比操弄几张券、便宜几毛钱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