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减负要减出“精气神”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顽瘴痼疾亮剑。基层作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其活力与效能关乎国家治理根基。减负之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减轻显性负担,更在于通过系统性重塑,激发基层干部队伍内在的“精气神”,使其从“事务缠身”的困局中解脱,向务实、实干、担当迈进,从而释放澎湃创造力与实干热情。

基层干部是推动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减负首要之义在于为其松绑赋能,提振其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其担当作为的内在动力。对此,上级部门需要科学界定基层权责边界,通过制定清晰的权责清单,特别是规范“属地管理”事项,着力破解因权责失衡、责能错位导致的职责不清、疲于应付等问题。同时,“引泉入田”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一线实质性下沉,确保基层干部“有资源挑重担、有能力解难题”。唯有摆脱职责模糊的迷惘与资源匮乏的困境,基层干部方能放下包袱,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的主责主业。

基层的宝贵气力,理应倾注于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主战场”。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无效循环,需要打通基层信息割裂、重复报送、数据不统一等“梗阻”。因此,在“力量下沉”的基础上,要通过构建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协同高效的智慧治理平台,彻底打破“数据孤岛”,将分散、冗余、低效的数据,整合为统一、精准、高效的“源头活水”。这不仅能实质性地精简冗余报表、压减繁琐环节,更能让沉淀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转化为支撑科学决策、驱动精准服务、提升治理效能的强大动能。

减负的终极目标在于提升服务群众的实际效能,提升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精准度至关重要。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上,须合并同类考核事项,严控总量频次,聚焦反映工作实绩、群众真实获得感的“硬核”内容,让基层工作精准发力。考核方式也应科学灵活,避免“一刀切”,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注重实地查验与群众口碑评价,集中力量、集中资源精准投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关键事,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