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其成效最终要靠群众评判、由实践检验。坚持“开门”抓评估、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评判者”,才能让学习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为作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让群众成为“参与者”,打破作风建设的“壁垒”。作风问题是否存在、整改措施是否精准,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坚持“开门”抓评估关键在于敞开大门请群众“把脉问诊”。要主动搭建群众参与平台,通过邀请群众代表走进机关、列席学习研讨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让群众近距离观察党员干部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查问题、列清单、定措施的全过程。要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倾听群众声音,无论是顺耳的肯定还是逆耳的批评,都认真对待、逐一梳理,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整改的根本目标。只有让群众深度参与其中,才能确保查摆问题更精准、整改方向更明确,让作风建设始终围绕群众需求推进。
让监督贯穿“全流程”,筑牢成效检验的“防线”。群众监督的力量,在于其无处不在的“穿透力”和客观公正的“标尺性”。构建“整改台账公开—整改过程透明—整改结果测评”的全链条监督机制,是让群众监督从“抽象要求”变为“具体实践”的关键。要坚持“台账晒在阳光下”,将梳理出来的问题清单、整改措施、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向群众公开,让群众清楚“改什么”“谁来改”“怎么改”;要做到“过程置于监督中”,通过定期通报整改进度、邀请群众现场督查等方式,让群众实时了解整改动态;要实现“结果交由群众评”,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测评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形式,让群众对整改成效打分评价,测评结果作为衡量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据。唯有让监督全程透明、全程可及,才能推进问题真改实改,让每一项整改都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
让查改形成“良性循环”,激活作风建设的“动力”。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更需要“开门纳谏”与“整改整治”形成同频共振的良性互动。要建立群众监督意见快速响应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即收即办、立行立改,用“马上就办”的效率回应群众期待;对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解释说明、明确阶段目标,用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让群众看到干部整改的决心和行动。要注重从群众监督中提炼长效机制,将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反复出现的难点问题,通过建章立制固化整改成果,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批漏洞”的闭环效应。当监督有回应、整改有实效,群众参与治理、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将进一步提升。如此,形成“群众愿参与、敢监督,干部善接受、真整改”的良性循环,既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更在“双向奔赴”中进一步厚植党心民心交融的坚实根基。(作者: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