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党员干部当自觉担负起生态守护的时代重任,冲锋在前、积极作为,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绿”切实转化为富民利民的鲜明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筑牢生态屏障,到不断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守护母亲河安澜;从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收获扎实成果,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建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守护生物多样性,到全国森林覆盖率超24%,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都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从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伟大变迁,到浙江安吉余村矿山变青山的生态蝶变;从福建长汀“荒山披绿衣”的治理奇迹,到浙江“千万工程”的美丽乡村实践……实践证明,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在触手可及的绿水青山中,享受生态红利,得到发展实惠。要在精准摸清山林、溪流、特色地貌等资源禀赋的前提下,结合市场动态需求与政策导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同步发展林下经济、绿色康养、生态文创等新业态,延长生态产业链,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山水林田湖草”既守住生态本底,又产出富民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基层一线当好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冲锋队”“守护者”。在结合实际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上做细“精密文章”,在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保证执行有力,在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上彰显责任意识,推动生态红利惠及基层“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融合的艰巨任务,脚踏实地破解难题、直面挑战践行使命,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义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生态保护的“排头兵”,带头参与植树造林、水源守护等生态修复工作,用实际行动为群众作出示范。要成为懂行善治的“内行人”,沉下心钻研生态经济规律、琢磨绿色产业路径,努力成为懂生态、善发展的行家里手。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摒弃短期思维和功利心态,绝不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政绩工程”。要做好理念传播的“宣传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两山”理念,把生态保护的好处讲透、把共同参与的路径讲清,充分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共同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画卷。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任务和长期工程,无捷径可走,更无坦途可行,需要我们拿出“钉钉子”的韧劲,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航向不偏航,坚守“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的初心不动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