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前沿阵地”,写好基层减负这篇大文章,尤需在树牢思想根基、扎紧制度篱笆、明确实干导向上下深功、求实效,持续为实干者松绑、为担当者赋能,激活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思想上的“正本清源”,是破除形式主义坚冰、打通减负“中梗阻”的根本前提。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厚植“时时放心不下”的为民情怀,时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事情、看问题、谋思路、作决策,以真心谋利民之福,以真情办利民之事。要准确看待“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清楚“该干什么活、该办什么事、该担什么责”,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唯有从思想源头上厘清责任边界、校准价值坐标,才能凝聚起上下同心、坚决纠治形式主义的坚实力量,让减负真正内化为行动自觉。
根治形式主义痼疾,非一时之功,需制度利剑常悬。《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小切口”入手,设下21条“硬杠杠”:砍文山、填会海、整督查、清借调,条条指向基层痛点,构建起长管长严的“铁规矩”。制度之力,贵在精准发力与刚性落地。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细照深查,注重改进提升调查研究、统筹规范督查检查、优化考核评价方式,不折不扣抓好落实。要善用“火眼金睛”明辨各种形式主义“新变种”,坚决铲除其滋生的“温床”,让基层减负不“打滑跑偏”。唯有制度之网越织越密,执行之锤越敲越实,才能真正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千斤担”,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耕好服务群众的“责任田”。
狠抓“实干笃行”,让减负成果可感更可及。基层减负成效如何,基层干部的心里最清楚、最明白,人民群众的感受最直接、最深切。为此,基层干部要拿出“减压力不减动力”的主动姿态,在走村入户、改革攻坚中学本领、长知识、增才干,努力成长为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要将“案头留痕”化为“脚下沾泥”,深入基层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多一些精准解难的实招,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唯有让基层干部的手脚动起来、身心沉下去,才能让减负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最终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减负工作,实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一次治理效能的升级。广大基层干部要 以“心无旁骛”的定力、“轻装上阵”的活力、“躬耕一线”的脚力,在服务群众的广阔天地中挥毫泼墨,让“最后一公里”真正焕发源头活水的奔涌生机。(作者:田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