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桥城中村K1地块北临汉桥横路,南接麒麟路,位于五里墩街道核心区,面积约4000平方米,因历史遗留问题闲置近30年。地块边缘的麒麟路因道路未贯通形成“断头”瓶颈,长期被流动摊贩占据,逐渐演变为“马路市场”,日均流动摊贩超过200户,虽便利居民生活,却带来党组织覆盖难、占道经营整治难、交通拥堵疏导难、外卖快递配送难四大治理难题。这些问题导致区域环境脏乱、秩序混乱,成为困扰城市治理的“老大难”。
2023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武汉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2024年武汉市政府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推动闲置地块活化利用。五里墩街道借政策“东风”,实施低效用地活化利用,将K1地块改造为智慧菜场,根治马路市场顽疾,实现市容环境提升、社区配套完善、商户规范经营、居民便捷采购、骑手高效取送等多重治理效益。K1地块的蜕变,是政策创新与基层智慧的结晶,为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K1地块再开发前拥堵的市场环境。
破解之道:基层现代化治理的综合整治组合拳
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加强组织建设,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汉桥集团党支部、市场党组织、党员商户”的五级组织体系,召开“板凳议事会”7场,解决占道经营、垃圾清运等民生诉求12件。加强队伍建设,成立市场监管执法、红色“菜篮子”志愿服务、矛盾纠纷调解三支队伍,设立党员红色摊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阵地建设,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党建阵地,突出支部引领示范、良心秤便民服务、食品安全实时监测、网络直播服务“四大功能”,实现党建服务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
政府统筹,“三还三提升”重塑市场形态。区政府牵头,成立市场整治专班,推动老市场焕发新活力。提升市场环境,盘活闲置空地,建成容纳150个经营户的集贸市场,新增停车泊位120个,整治架空管线、规范经营区域,打造整洁有序的街区环境。优化服务功能,拓宽翻修鹏程路、麒麟路,打通“断头路”,连通汉阳大道,形成“微循环”路网。打造“友好”市场,联合“阳小驿”提供便利服务,骑手取送效率提升40%。激发市场活力,引入文创等多元业态,鼓励商户开通“卖菜直播间”,拓宽创收渠道。探索“以商养管”模式,将停车场等收益反哺市场管理,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规范经营的商户。
多方共治,疏堵结合实现共生发展。坚持“疏堵结合、刚柔并济”,充分调动商户主动性,形成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市场治理格局。强化执法刚性,街道城管、市场监管所、汉桥菜市场三方联动,开展早中晚巡查,整治占道经营、违规搭建等乱象20处,清理僵尸车2辆。优化服务供给,市场免费配置遮阳棚、水电设施和垃圾桶,打造网络直播间,助力商户拓宽创收渠道。提升智慧赋能,设置智能门禁和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人车分流、经营行为全记录,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
经验启示:从零和博弈到共生发展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政策适配下的资源激活。K1地块的再开发是基层治理将政策红利转化为项目落地的生动实践,建成的现代化智慧市场,既改善市容环境,又带动周边商铺增值。周边商户坦言:“以前这里乱糟糟的,现在市场规范了,我们店铺的生意也好做了。”
包容性治理的温度把控。“固定摊位+流动摊位”的弹性设计,既规范市场秩序,又为农户、灵活就业者保留生存空间,精细化管理措施实现了城市秩序与民生温情的平衡。城管队员表示:“现在管理更有章法,摊贩配合度高了,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不少”。
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机制。通过“五级组织体系”的统筹协调,发动商户参与市场治理,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格局的实践再次验证: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只有让群众成为治理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才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从马路市场到“幸福菜篮子”的转变,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哲学。当规范摊位让商贩安心经营、智慧设施让居民便捷采购、暖心服务让骑手感受关怀,这正是基层治理追求的最好答卷。(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党工委书记 董传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