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有特色,发展才有底色。近年来,朔城区神头街道办事处司马泊村立足村情实际,创新构建“党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渔业支柱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并配套建设图书阅览室、乡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服务场所;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群众参与等举措,激活乡风文明建设“一池春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2025年,成功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软硬”齐抓 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生态优,河水清。近年来,司马泊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乡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中细化污水治理、河道治理等环保举措,实施生态治理项目。扎实推进污水治理,全面优化水域生态环境,实行水体常态化保护,明确水源水体卫生标准,建立卫生监督奖惩机制,号召村民共同守护水体卫生。发展至今,河道水质全面提升。走进村庄,水晏河清,鱼翔浅底,天鹅、苍鹭等水禽栖居其间。
在保护好软环境的同时,司马泊村大力完善公共设施。为方便村民生活和乡村旅游发展,村庄改造运煤道路和交通线路,拓宽马路,硬化村巷,打造良好的硬环境,为村民出行和游客游玩提供更多便利。
过去,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两委”意识到卫生是大问题,只有从源头提升村民意识,生态环境才能持续向好。为改善村容村貌,村庄依据实际建立垃圾收运清除新机制、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奖惩办法,并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在乡村文化活动室,村民们或围坐书架前静心阅读,或伴着旋律放声歌唱。从“宅家无聊”到“主动参与”,村庄通过制度的硬约束和活动的软引导,不断提升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文明素养,倡导大家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建文明乡村。
“山水”生金 趟出特色养殖新路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司马泊村依山傍水,依托丰富的岩溶泉水资源,大力发展虹鳟鱼、金鳟鱼、中华鲟等名贵冷水鱼养殖,全村养殖规模达三十五万尾。渔业已成为司马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产业。
过去,受北方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村民养鱼者寥寥,且经验不足,主要养殖草鱼等适宜北方的品种,品类单一,产量较低。针对养鱼优势与发展局限,村“两委”发挥“头雁”作用,依托生态优势组建农业经济合作社。党员逐户走访,讲解集体养鱼的优势与政策红利,消除疑虑,并邀请周边散养户入社。合作社依托鱼塘优势,引进金鳟鱼、中华鲟等十余种名贵冷水鱼,实行多元化养殖。通过集体经营,把小渔业做成大产业。
同时,村庄引进专家与专业团队,培训村民南鱼北养、环保养殖等技术,实现全年循环水养殖。如今,村庄已突破气候与环境限制,开启全年循环水养殖新模式,产量大幅提升。村民掌握新技术后,可在有限饲料下实现分层养殖,大幅提高水体利用率。
依托特色养殖,村庄深挖历史与近郊优势,建成“三泉湾”烧烤露营基地,涵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业态,提供烧烤、垂钓等丰富项目,为农家乐带来全新体验。
“留量”引客 构建文旅融合新业态
村庄地处桑干河源头,曾为皇室避暑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加之水产丰美、鱼塘澄澈,水产品深受游客青睐,厚重文化与特色生态产业为旅游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好山好水育好景,村庄大力发展水文化。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鱼塘既可捕捞,又可观景。塘内锦鲤、鲟鱼等十余品种或俯冲、或摆尾,自由穿梭。游客可亲手投喂锦鲤,体验垂钓。鱼塘周边设有生态垂钓、河道漂流、河边露营等项目,山野河畔,带给游客别样体验。
抓住旅游契机,部分年轻人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办起产业。旅游业兴起后,家家户户依托好水发展产业。有的农户制作鱼产品,游客既可带走鲜鱼,也可选购精加工制品;有的农户以好水酿酒,啤酒、白酒兼备,山泉清冽,别具风味。
守护好生态环境,自有游客纷至沓来。在好山好水中,旅游业态日益丰富,山野清新空气、鲜美鱼肉、甘甜美酒令游客流连忘返,使“流量”变“留量”。
从环境改善到产业兴旺,从文化惠民到精神富足,村庄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聚力发展特色养殖,积极探索特色农家乐,持续做强乡村旅游,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群众精神日益富足,走出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谭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