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来,一场整治文山会海、革除形式主义顽疾的攻坚战在全国展开。从精简文件会议到规范督查检查,从优化考核评价到强化正向激励,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健全。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改文风不仅是整治形式主义的突破口,更是转变作风的重要抓手。
文风如镜,照见作风;作风似根,滋养文风。文件长、空话多、套话密,根子在于作风虚浮。改文风,绝非简单的文字修饰,而是作风转变的攻坚战,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坚决反对“长、空、假”,让“短、实、新”蔚然成风。
短,就是挤水分、留干货。个别地方开会,讲话篇幅长,实质内容却寥寥无几,反倒把简单事说复杂、明白事绕糊涂。这背后,暴露的是形式主义的思维定式,以为篇幅越长越显重视,术语体现工作水平。向形式主义亮剑,必须拿“长文空话”开刀。写文件、作报告,务求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当然,并非长文一概不好,关键在于是否必要,能否用精炼语言把事情说透、道理讲清,做到当长则长、宜短则短。就像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开短会、讲短话”,我们提倡的“短”,是去除穿靴戴帽的虚饰,让每一句话都直指要害。当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时,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实,就是钉钉子、求实效。文风求实,贵在说实话、道实情、出实招。必须把功夫下在文章之外,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深入调研、独立思考,着重探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调研要扎到矛盾最深处,行文要直面问题最痛点。好的文件应该像施工图纸,每个环节都标注清晰,每项任务都责任明确。少些“原则上”,多些“必须办”;少些“待研究”,多些“限期结”,确保每个问题都责任到人、时限清晰、标准明确。让纸上的字,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才是改文风的根本目的。
新,就是破定式、解难题。“新”不在辞藻,而在看问题的角度、解难题的方法。一些文件热衷于堆砌新概念,打造新口号,看似与时俱进,实则新瓶装旧酒。真正的创新文风,要建立在对问题的深刻把握上,体现在破解难题的管用招数上。要力戒空谈,沉到一线摸透实情;要解放思想,紧盯问题钻研对策。让报告多些“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实践,让方案多些“接地气、可操作”的管用硬招。这样的“新”,才能切中要害、破题解难,真正打开工作局面。
改文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锤炼。文风之变,见证作风之转。当每一份文件都言之有物,每一次发言都掷地有声,我们就能以清新务实的文风,带动真抓实干的作风,最终收获群众满意的清风。(作者:王宇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