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至12日,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汇聚200多家中外机器人企业,展出1500余件产品。此前,宇树科技及深圳人形机器人代表众擎机器人创始人坦言“该行业非常缺人”,凸显出产业发展迭代速度远超人才供给的短板。在AI时代,人才是核心资产,构建科学的“人才算法”,已成为中国在全球机器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
破解复合型人才短缺难题,需打破学科与产教壁垒。人形机器人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涉及机械工程、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控制理论等众多学科,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迫切。但当前能统筹多领域技术的人才凤毛麟角。因此,首先要推动高校完善学科体系,增设相关交叉学科,推行校企双导师制。要巧借国家产教融合等平台,建设场景化实验室,将工业柔性产线、手术机器人等产业现场转化为教学载体。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式”课程体系与实习基地,培育既懂算法逻辑又能让工程落地的“桥梁型”人才。
弥合高技能人才断层,须衔接职教与产业需求。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落地应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催生了大量生产制造、调试维护等一线岗位需求,高技能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当务之急是制定并推广机器人技术人才认证标准,并以税收优惠撬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同时,依托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实训”闭环培养机制,让技能淬炼直通生产一线。此外,更需搭建竞技交流舞台,定期举办由企业出题的机器人操作技能大赛,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以赛砺技、以赛识才,让技能人才的价值在实战中迸发光芒,为产业筋骨注入强劲韧性。
构筑关键技术人才高地,重在规范流动与优化生态。数据显示,机器人从业者平均任职周期较短。破解这一困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制定行业人才流动准则,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竞业限制中的权责边界,避免恶意挖角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长效激励,推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重奖功臣”机制,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团队给予更多收益分配,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同时要依托产业人才数据库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多措并举筑起人才安心扎根、潜心创新的温暖港湾。
